ABC法则
Activating Event 触发事件Beliefs 信念Consequence Feelings 引起的感受ABC法则由Dr. Albert Ellis提出。很多人以为是A→C,如果
Activating Event 触发事件
Beliefs 信念
Consequence Feelings 引起的感受
ABC法则由Dr. Albert Ellis提出。很多人以为是A→C,如果是事件引起感受的话,那么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感受都会一样的。很明显,这和我们的经验不符。相反,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就算同样是喜悦,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程度的喜悦。
试想一下,悲观主义的人和乐观主义的人,如果他们同样中了大奖,一千万,这个数目一般人都会欣喜若狂吧,毕竟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对于同样的中奖,悲观的人可能会想到各种坏的情况的出现,比如我会不会被人抢劫?很久没联系的人会不会来向我借钱?会不会被人骗钱?(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有权有势的时候,往往就会有些人来附和自己,说起来广东的隐形富豪真的多)。而乐观的人可能已经想着怎么去花这笔钱了。
同样是中一千万,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做法。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信念都是不相同的。事件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的信念系统马上就会对事件进行过滤。经过过滤后,我们形成不同的感受。往往我们因为这些感受,我们就做出了行动。这可能就是我们往往事后才醒悟,事后才后悔的原因。引起的感受越是强烈,我们越不能理智地行动。比如,暴怒、狂喜等强烈情绪往往能盖过我们理智,让我们变得冲动。做出了冲动的行为后,这时我们才开始醒悟过来,然后我们很可能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懊悔。
在知道了ABC法则后,我们可以两个个方面来让我们理智地应对各种事件。它们分别是从A、B两个方面。
A 还原触发事件
往往我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是因为我们还没能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往往误会就是在只看到事件的一个方面、一个片段。这个在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都会很多类似的情节。比如,一对彼此有意的男女,在几十年后相遇,在谈笑风生,忆往昔的快乐时光的时候,男方说其实当年自己很喜欢对方,只是没敢说出口。然后,女方沉默流泪,说当年自己也喜欢对方。然后双方欣喜又无奈,因为一切都晚了。在我们能看清楚整个事件的时候,我们能更好的应对事件。想知道对方是否对自己有意,不妨去问清楚。
事情的细节不只是事情,还有动机、价值观等看不到的。NLP的一个前提假设就是,每个行为背后都会有其正面动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提问来了解到对方的动机,比如,做XYZ对你来说,为什么那么重要?是什么推动你去做XYZ?你认为XYZ最重要的是什么?……,NLP中有理解层次(以后会更新)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不同层次的不同价值观。而对方在乎的价值观可以从对方的肢体语言中看出,身体前倾,瞳孔放大,不断问相关的事等等。
B 改变信念
改变信念不容易,因为信念在我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试想一个老赖,经常借钱不还,如果他来请你吃饭,你可能很容易就认为老赖不怀好意,老赖所做的每一件事,你都可能认为老赖是在为借钱做铺垫。然后你就处处提防着这位老赖。可能在他有好几次只是请你吃饭,而没有其他想要借钱的意向,你才能放下自己认为对方是老赖的信念。面对我们不喜欢的人,无论他做什么事,我们都可以把他的行为看成是坏的。而面对我们喜欢的人,无论他做错什么事,我们都可以认为情有可原,选择原谅他。我们很多偏见都是像这样。这些信念避免我们受伤害,同时也限制了我们。要想改变信念,在现实中要有很多证据在支撑新的信念,我们可以主动去找能支撑我们的信念的证据,在找到的时候,对自己是自己的新信念是真实的。比如,我有能力、我是聪明人、我是有钱人、我是情圣……
C 觉察感受
这并不算一种方法,因为我们看到的事件和我们的信念没有改变,即因没有改变,所以作为感受的果就不能改变。而我们可以觉察到我们的感受,在佛家的坐禅中,我们可以培养出这一份觉察,比如安那般那、六妙法门(个人推荐可以阅读《观呼吸》——德宝法师这本书)。比如,在我们能觉察到我们是在愤怒的时候,往往我们可以平息愤怒。这时我们的意识占据上风,比较理智。不过,往往我们都是事后诸葛亮。更有趣的是,我们还可以故意表现出不同的感受,就像poker face在赌徒中运用,他们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底牌。(可能读心术能看得出吧)。
新ABC法则
Activating Event 触发事件
Beliefs 信念
Choices 选择
在我们知道了是事件经过了我们的信念系统的过滤,然后我们才有了感受后,我们也知道了从事件和信念两个方面来改变我们的感受后,我们有了新的ABC法则,同样的事,同样的信念,但我们可以做出不一样的选择。这是在行为方面,我们有不同的选择。
举例
知道ABC法则之前
一个母亲看到她的孩子在拿着手机,旁边放着还没做完的功课。这位母亲顿时火冒三丈,甚至要叫爸爸过来,想要来一顿混合双打。结果孩子被收拾了一顿。但是孩子很委屈,自己只是用手机查找答案,父母为什么要教训我?结果孩子认为是父母不喜欢我了。又找到新的证据证明这一点,然后坚信父母不喜欢我。这影响了亲情。
知道ABC法则后
改变A
一个母亲看到她的孩子在拿着手机,旁边放着还没做完的功课。这位母亲顿时火冒三丈,甚至要叫爸爸过来,想要来一顿混合双打。但是这位母亲想想,自己是否真的看到了事实的全部?于是,她走过去看看孩子正在做什么,甚至检查孩子的手机。发现孩子只是在查找答案。母亲立刻就消了气,还夸孩子会运用手机学习了。孩子因为受到母亲的认同,而学习得更好。
改变B
一个母亲看到她的孩子在拿着手机,旁边放着还没做完的功课。这位母亲认为,孩子学习这么辛苦了,玩会手机没什么大不了,甚至想到平时自己过于逼迫自己的孩子去学习,而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这位母亲决定多陪陪孩子,让孩子少玩手机。这位母亲可能做了些孩子喜欢吃的食物,慰劳孩子。甚至答应这个周末陪孩子去游乐场玩。结果,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孩子也减少了玩手机的次数。
其实要有更多选择,需要有很好的觉察能力,这是NLP的四大支柱之一。如果没有觉察力,ABC法则可能只是,我们用来合理化自己的后悔行为的借口。每次冲动完,冷静下来才想到ABC法则,然后安慰自己的信念就是这样,告诉自己青山易改,本性难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样很不NLP。没有效果,ABC法则对你来说,只是没有用的bullshit。
Encore
下一次在看到一个女人是你喜欢的类型时,跟自己说,我又有机会认识我喜欢类型的女人了。这句话起码是真实的状况,能让自己相信,并能迈出第一步。不要跟自己说,我是他男朋友,这没有效果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