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信息网 > 锅炉知识 > 锅炉百科

缺陷的创新——浅析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设计(上篇)

缺陷的创新——浅析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设计A Problematic Innovation :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esign of Queen Elizabeth

缺陷的创新——浅析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设计

A Problematic Innovation :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esign of Queen Elizabeth Class Battleships

弗林

2022年10月21日

导言

近代的武器技术史上,英国人总是充满创新精神,在海军方面更是如此。1906年建成的无畏号战列舰,淘汰了次口径火炮,统一搭载5座双联装12英寸炮,使得之前的所有战列舰全部过时了。通过统一多门大口径舰炮,在更远的距离(5000码以上)能比混搭口径更有利于火控提升命中率,且大口径火炮在较远距离上保有明显的穿甲和危险区优势。1909年开工建造的俄里翁(Orion)级战列舰则将主炮口径增加到13.5英寸,开启了超无畏舰的时代。1912年度计划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不仅进一步将主炮口径提升到15英寸,还采用了纯燃油动力并将设计航速提高到25节。伊丽莎白女王级(以下简称QE级)被一些资料认为是高速战列舰的鼻祖,兼顾战列舰的良好装甲防御和战列巡洋舰的高速性,引导了主力舰未来的发展趋势。然而,QE级并不是完美的设计——最快只能达到23.9节航速[6],而主装甲带13英寸的最厚区域也十分狭窄。QE级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又为什么无法实现足够的高速而成为“不快不慢”的鸡肋?在本文中,我将对QE的设计背景过程进行大致的介绍,并简单评析其各方面的性能表现。


1、1912年英国海军面临的挑战

随着沙俄海军的大部分主力舰队在日俄战争的覆灭,英国海军所面临的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无畏舰的诞生则让各国海军的军备竞赛被翻洗重来——无畏舰被认为能在前无畏舰无法有效射击的距离上摧毁对手。虽然通过率先建造无畏号使得英国海军抢占了发展先机,但技术的迅速发展意味着其他势力有赶超的机会,而新型战舰更大更贵,这显著增加了各列强之间海军军备竞赛的耗费。英国的工业产能和经济实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已经不再遥遥领先,甚至被美国、德国超越。沙俄海军已不再对英国构成多少威胁;日本作为英国的盟友暂时不用顾虑;美国虽然潜力巨大,但从地缘环境、海军规模等方面来看,和英国不太可能发生较大冲突;倒是德国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巨大的威胁,不仅因为其有可能建立起欧陆霸权,尤其是其海军建设和殖民扩张的意愿强烈,显然是英法这两个老列强的头号对手。


无畏号战列舰


让我们清点一下1912年之前各国的无畏舰数量。英国有10艘无畏舰、4艘战列巡洋舰,还会有4艘超无畏舰于1912年陆续服役;德国有7艘无畏舰和2艘战列巡洋舰;美国有6艘无畏舰;日本、法国、意大利等还没有无畏舰服役。单从无畏舰数量(加上战列巡洋舰)来看,英国对德国有150%以上的优势;既然法国现在站在英国一方,地中海方面的防御可基本上由法国担任来对付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使英国皇家海军将主力集中在北海封锁德国海军。

尽管英国海军仍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德国海军的扩张对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到1912年,德国在建的主力舰有:1艘赫尔戈兰级、5艘皇帝级、3艘国王级战列舰,和戈本号、塞德里茨号、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对比英国是4艘俄里翁级、4艘英王乔治五世级、4艘铁公爵级战列舰,和2艘不倦(Indefatigable)级、3艘雄狮级和1艘虎号战列巡洋舰。将这些计入现有的海军舰艇,则英国和德国在无畏舰的数量对比是22:16,战列巡洋舰是10:5。尽管在激烈的造舰竞赛中,英国人勉强保住了相对优势,但这不代表英国海军就一定能消除德国海军的威胁。即使在战舰数量上有优势,对人员的良好训练对于发挥战斗力是必要的,而大量服役的新型主力舰导致英国海军人力紧张。尽管被封锁无法突破北海,德国海军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集中全部力量,而英国人要做出应对却不一定能——战舰总需要定期维护。太过庞大的舰队,在调度使用上也是困难的,但如果采用分队则有被敌方集中歼灭的危险。而且,德国的战列巡洋舰比英国同类有明显更好的装甲防御。在单舰的质量竞赛中,虽然英国海军率先建造了大量装备13.5英寸炮的超无畏舰,但日本向英国订购的金刚号战列巡洋舰已经装备14英寸炮,有情报表明美国和德国的新式无畏舰都在装备14英寸炮(虽然有关德国国王级的主炮口径情报是错误的)。这意味着英国当前最新的主力舰面对敌方更大主炮口径的新舰将不具有优势。


截取自D.K.Brown,《The Grand Flee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6-1922》

2、一战前的技术发展和作战假设

无畏舰意于使远距离炮战成为可能,这跟鱼雷性能的逐年升级有很大关系。一旦鱼雷射程超过了舰炮的有效射程,战舰将面临着鱼雷的巨大威胁,尤其是这一时期的战舰在水下防御设计上并不完善。在无畏舰诞生后,鱼雷性能的升级没有停止,甚至继续在超越舰炮火控技术的进步所提升的有效炮战距离。1904年,英国的18英寸MK VI鱼雷在27节航速下有2000码射程[1];1908年12月,21英寸MK I热动力鱼雷在30节航速下已经达到7500码射程[G],这已经达到当时认为的通常舰队决战的距离。尽管鱼雷性能已经有如此巨大的进步,其甚至还有提升的潜力,英国海军已经在研发一型能全速行驶12000码的鱼雷。而随着远洋大型驱逐舰的出现,这些舰艇在承担反雷击任务的同时,也显然有更强的雷击能力。

德国的“超级驱逐舰”S.113,装备了15cm炮,常备排水量超过2000吨,航速可达36节。截取自J.Jordan,《French Destroyers Torpilleurs D’escadre and Contre-Torpilleurs 1922-1956》

尽管鱼雷和雷击舰的发展对战列舰构成了巨大威胁,鱼雷的速度比炮弹慢得多,这意味着要打的提前量和在路程上耗费的时间也更大,也就可以机动规避。1911年计划的铁公爵级战列舰引入了6英寸副炮,这被认为有应对日益增加的鱼雷威胁的原因。更大口径的副炮不仅提升了有效射程,还增加了单发炮弹的毁伤能力,一发6英寸炮弹被认为“足以瘫痪一艘现代化驱逐舰”。然而敌方驱逐舰仍然可以在6英寸炮的有效射程外发射鱼雷,尤其是我方迎头追击时,这将缩短鱼雷实际需要的射程。并且,高速雷击舰在驶向雷击阵位时可以有很大的相对距离变化率,现有的火控设备无法有效组织引导防御火力。雷金纳德·培根(Reginald Bacon)认为,战列舰上主炮的炮口暴风会对副炮射击造成严重干扰,且“就像被扔雪球的老先生多了根棍子一样,增加了安全距离,但也就这样了”[G]。他认为更好的解决方案是在辅助舰艇上搭载6英寸炮执行反雷击任务。

使用右舷6英寸副炮射击的英国铁公爵级战列舰Benbow

在铁公爵级和虎号搭载的6英寸副炮还被认为有望对敌方战列舰发挥速射炮的作用,这在1911-12年计划的战列舰被要求搭载的25%的6英寸炮弹必须是穿甲弹上得到体现。这看起来与不断提高炮战距离的趋势相互矛盾,但在特定的北海环境下是有理由的。海军少将斯特迪(Sturdee)争辩道[G]:“在北海,平均每三十天中有二十五天的能见度不超过一万码,在大约6000码才是开始交战的距离,这相对削弱了无畏舰对前无畏舰的优势。”另一个容易注意的事实是德国的无畏舰都装备了5.9英寸副炮。英国的情报部门评估,德国公海舰队试图在远小于8000米的距离交战,也许还小于5000米,以使用他们的高射速副炮。1910年,英国海军情报部门认为德国海军最近放弃了远程炮战训练并转向近战(然而实际并非如此)。这让英国海军感到满意,因为复杂的坡伦(Pollen)火控设备的研发并不顺利,加上昂贵的费用,导致英国海军放弃了研发机械化火控系统的努力[G]。然而,在较近的距离作战显然又增大了鱼雷的威胁。

尽管英国的费舍尔勋爵可以说是对战列巡洋舰概念最为狂热的推崇者,英国也建造了数量最多的战列巡洋舰,英国海军自身却没有对这些高速轻甲战舰有一套完整统一的运用理论。在费舍尔的海军创新构想中,战列巡洋舰将直接成为新时期的主力舰,不仅可以用来保护海上交通线摧毁任何敌方的水面袭击舰,还能参与主力舰队决战。然而形势发生了变化,此时英国战列巡洋舰要应对的首要目标显然是德国的无畏化大型巡洋舰,而无敌级、不倦级那不忍直视的薄弱装甲显然难以胜任;狮级在装甲上得到了强化,但这也导致排水量和造价超过了同时期的英国战列舰,而德国的德弗林格尔级已经将主炮升级为50倍径12英寸炮。握有航速优势的战列巡洋舰,可以作为快速分队对敌方舰队进行包抄,抢占优势阵位进行T头打击,这对于双方都是如此。如此使用战列巡洋舰必然要冒着被敌方集中火力的风险,而装甲更为完善的德国战列巡洋舰似乎更能胜任这一点。另外,德国战列巡洋舰的存在将牵制英国战列巡洋舰,这就导致在战列舰决战中英国舰队缺乏合格的高速舰起到快速侧翼的作用[N]。(说白了就是无敌级和不倦级防御太差,只能凑数。)

新建成时的吕佐夫号

3、英国海军内部对新型主力舰的意见冲突

1911年秋天,温斯顿·丘吉尔就任英国海军部第一大臣。在日俄战争前夕,英国的海军建设要求“两强标准”,即英国海军的规模要比第二、第三大的海军联合起来还要更多。然而进入到超无畏舰时代,不仅早就淘汰了数量庞大的前无畏舰,新战列舰的吨位和造价也一年比一年增加。对英国海军来说,此时再追求“两强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毫无必要,于是将目标调整为在无畏舰数量上不低于德国的160%。为了缓解英德海军军备竞赛给英国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丘吉尔尝试说服德国跟英国进入“海军假日”,如果德国放弃1913年计划建造的3艘主力舰,英国将同意不建造对应的5艘新主力舰,这将为英国极大地节省海军预算[2]。然而德国人并不同意。德国皇帝表示,海军假日的谈判“只可能在盟友之间进行”。对放缓军备竞赛的尝试失败是显而易见的,当时的欧洲局势已经紧张到矛盾一触即发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新兴帝国主义的德国显然不会愿意去“为了和平”而削减军备。

当英国海军部开始研讨1912-1913年的主力舰计划时,费舍尔尝试对丘吉尔灌输他对新型主力舰的观念。费舍尔对推动英国海军创新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无畏号就是他主张率先建造的;但他的观点总是令人感到疯狂而偏激。1911年11月,费舍尔向丘吉尔推销他的新型战列巡洋舰构想:装备8门15英寸炮,采用燃油锅炉,最高航速达到30节[G]。为了不使排水量过大将造价控制在两百万英镑以内,这种战舰将依赖于细密的水密区划来保证生存性,而缺乏厚重的装甲。费舍尔相信这些新型战舰将“迫使其他海军重新考虑他们的建造计划,从而使我们抢占先机”。费舍尔似乎在尝试让丘吉尔和其他海军部成员全盘接收他的战列巡洋舰套路。他对于装甲的相对忽视似乎缺乏理性,这也许是因为他对海战和战舰受损的理解过时了,对大型战舰的抗沉性能过于自信[3];也可能是他相信先发制人才能确保海战胜利,要先手打击对方并让对方无法还手,而装甲对此只是占用武备和动力系统重量的累赘。费舍尔对丘吉尔劝说道,“海战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航速!它使得你可以选择在你想要的时间,位于你想要的地点,以你想要的方式展开战斗。”[H]

1916年的反击号(Repulse),牺牲装甲确保绝对航速,非常费舍尔式的设计

费舍尔希望在1912-1913年的海军造舰计划中直接排除战列舰的份额以全部建造战列巡洋舰,丘吉尔一开始遵从了这一建议。然而,不是所有英国海军部人员都认同费舍尔在主力舰上牺牲装甲确保航速的做法。1911年末,丘吉尔发现海军部中没有一个顾问准备接受这一发生在新型主力舰上的巨大变化。三位高层人员,布里格斯(Briggs)、巴腾堡,以及布里奇曼(Bridgeman),反对放弃建造战列舰只建造战列巡洋舰作为新型主力舰的决定[G]。在海军部的一些人看来,当前战列巡洋舰的造价已经超过了同期战列舰,却因为装甲相对薄弱而无法完全胜任跟战列舰交战的任务。在财政紧张的条件下,为什么要耗费更多的资金,去建造一型不一定打得过对方最新战列舰的主力舰呢?

基于“最贵的必须是最强的”这种逻辑,海军部中那些反对战列巡洋舰而支持高速战列舰的人员对于QE级概念的看法是这样的[K]:为了达到航速要求,移除舯部的主炮塔,腾出的空间和重量将允许塞入更多锅炉,从而提供足够的功率;由于外国最新的主力舰已经开始搭载14英寸炮,加上减少了一座主炮塔,这些高速战列舰必须进一步采用15英寸口径主炮;外国同期主力舰均搭载6英寸左右口径的副炮,英国的新型战列舰也将沿用铁公爵级的6英寸副炮;出于造价的限制,装甲防御水平相比之前的英国战列舰没有明显提升。海军部中高速战列舰的提倡者相信,QE级这种高速战列舰足以取代战列巡洋舰,结合了拥有战术优势的高航速和最猛烈的重火力,同时还有明显强于狮级战列巡洋舰的装甲防御。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实际上QE级达不到起码的航速要求,这就使其在战术作用上成为了不伦不类的鸡肋,既不能胜任分配给战列巡洋舰的职责,跟21节的慢速战列舰编队又显得浪费,也不足以编成主力舰队当中的快速分队。

狮级战列巡洋舰的装甲示意图。截取自J.Roberts,《Battlecruisers》

实际上,有关QE级概念起源的具体理由是不明确且也许无从得知的,因为其相关的历史文件已经遗失。大致看来,丘吉尔向海军部中的“保守派”妥协,将QE级的概念从费舍尔异想天开的“超级狮”改为兼具良好装甲防御的高速战列舰,专门编组为快速战列舰分队。这些高速战列舰还有被认为应对德国战列巡洋舰可能抢占英国主力舰队T头的威胁[B]。当费舍尔得知他的战列巡洋舰概念被篡改成高速战列舰时,他暴跳如雷。

尽管新战列舰没有完全按照费舍尔的原样构想,费舍尔的意见仍然发挥了很大影响。不仅在1912-13年海军计划将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统一为高速战列舰,还直接大胆尝试了15英寸炮。虽然有准备双联装15英寸炮塔的设计,但15英寸舰炮还没有实际造出来过,从而不能确定其具体性能数据。如果直接按照没有成品的主炮进行战舰的设计,一旦主炮研发的进度出现延误,将推迟这些战舰的完工日期。另一种选择是采用现有的13.5英寸炮,但这显然意味着英国最新的战列舰面对敌方搭载了14英寸炮的新型主力舰时将处于劣势。对于在新舰上直接采用15英寸炮的决定,海军武器局长保证“以他的职业生涯作为担保”,费舍尔也在强力坚持[D]。就结果而言,这一次赌博是顺利的,战舰的工期没有出现火炮制造的延误导致的拖延,而且15英寸炮的性能相当出色。

在新型战列舰上另一主要创新是纯燃油动力。虽然之前有在驱逐舰上尝试,但在主力舰上只是改进支持煤油混烧,这还是首次全部使用燃油锅炉[E]。费舍尔主张采用燃油动力,显然因为其相对燃煤动力有很多优点。燃油锅炉在运行上远为方便,相比需要人力顶着高温高强度劳力铲入燃煤,可以更稳定可靠实现持续最大航速;燃油锅炉所需要的人员编制更少,也更“清洁”更方便维护;燃油燃烧产生的废气更少,增加了隐蔽性;燃油有更大的热值,在相同重量燃料下有更大的续航力。但是燃煤也有很多不可忽视的相对优点:煤炭在英国本土有充足的供应,而燃油不仅价格更贵,且供应依赖于海上运输线;煤炭可以作为侧舷防护的一部分抵御炮弹,而燃油不仅不能,还被认为有更大的火灾隐患。燃油搭载无法超过油舱容积,而燃煤作为固体可以临时增加煤包超载[E]。虽然燃油可以充当水下防御体系的液舱部分,但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驱逐舰上实验燃油动力展示了巨大的潜在收益,燃油相比燃煤显然是更加理想的燃料。在QE级采用纯燃油动力,这一决定影响了英国政府在中东的石油公司买入控股股权[H],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中东地区历史局势。在主力舰上创新采用纯燃油动力可以说是争分夺秒的——就在英国下单QE级后不久,美国也订购了第一艘纯燃油动力战列舰俄克拉荷马号。

海军部一些人员相信QE级足以兼顾战列巡洋舰的功能。在QE级之后的1913-14年计划中,基于QE级通过降低航速等修改以减少造价,即成为R级战列舰的基本概念。然而,当英国海军发现QE级的最大航速达不到预想的25节(甚至有期望超过设计指标)时,这些新型主力舰的定位和作用顿时变得尴尬了。更加糟糕的是,在英国海军于1912年到一战爆发前没有计划新造任何战列巡洋舰的同时,德国不仅开工了3艘德弗林格尔级,还计划着搭载35厘米主炮的马肯森级。这不仅迅速缩小了双方在战列巡洋舰的数量差距,还由于英国早期战巡防御过于薄弱而使得问题更加严重。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情报认为德国的新型战列巡洋舰能达到30节最大航速,这超过了任何英国战巡[M]。随着一战爆发后费舍尔回归掌管海军部,他推出了战时急造战巡的计划。而在后续1915-16年计划有提出类似QE级改进型的设计方案时,遭到了杰里科的坚决反对,杰里科表示介于30节跟22节之间航速的QE类设计是没有意义的,要么就提高最大航速达到30节,要么就按慢速战列舰设计[L]。从事后英国海军的态度来看,QE级作为意图兼具战列巡洋舰的高速性与战列舰的良好装甲防御的“高速战列舰”是失败的。

马肯森级的内部结构和装甲示意图。截取自G.Staff,《German Battlecruisers of World War One》

4、新战列舰的设计方案演变

与一些可谓跌宕起伏、反复无常、方案繁多的设计历程不同,QE级的设计方案演变并不复杂。战争学院认为25节是快速战列舰分队的最低航速要求[D]。为了控制造价的同时尽量满足航速和装甲防御的指标,新型主力舰相比之前的战列舰减少了一座主炮塔,不过因为采用了口径更大的主炮,一次全炮齐射磅重没有因此下降(虽然这一数值并没有多大意义)。在新型主力舰上,英国海军刻意放弃了战列巡洋舰的舰型,这预示了当时认为高速战列舰已经融合了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并足以取代战列巡洋舰——虽然事后看来并非完全如此。时任海军造舰局局长菲利普·瓦茨(Philip Watts)在离任前提供了三个方案草图,代号分别是RIII,RIII*和RIV。[A]这些方案均搭载8门15英寸炮和16门6英寸炮,主要参数如列表所示。

在上表中,铁公爵级的方案参数用作对比。从成为铁公爵级的M4方案,到R系列方案之间的N、P、Q方案实情不明,编号O则似乎没有被使用[B]。P方案被认为很可能是在丘吉尔上任调整之前基于铁公爵级原先提供给1912-13年计划战列舰的设计。海军建造局的1914-19年历史记录中,将一份装备10门15英寸炮的慢速战列舰设计方案认为是QE级的前身,这也可能是P方案[B]。

新型主力舰的设计可以说基于铁公爵级放大修改而来。虽然在费舍尔的推动下丘吉尔要求新型主力舰采用纯燃油动力,但这一提议在方案设计的开始阶段没有通过,这些方案仍然采用燃煤动力。R3和R3*在布局上一致,主炮为前二后二背负布置,正如QE级建成时那样;但是R3*具有完整覆盖核心区的防雷隔舱,而R3与铁公爵级一致,防雷舱壁只覆盖了弹药库和轮机舱段,锅炉舱段完全依靠煤舱提供水下防御。R3*的主装甲带只在轮机舱段增厚到13英寸,上部装甲带等也相对有所削减,但有更好的水下装甲防御,在锅炉舱段因为有煤舱所以防雷舱壁为1.5英寸,艏艉主炮塔之间的其他区段均有2英寸的防雷舱壁覆盖。R4则在布局上不同,将后两座炮塔夹在机舱前后,类似于虎号战列巡洋舰的布局,且舰艉方向只有两门主炮火力。R4的舰体稍微增大了长宽比,这也许减少了达到航速指标所需的功率,使得动力系统重量略轻。R3方案的预计造价为210万英镑,R3*要少3万英镑,R4则多出3万英镑[D]。尽管R4有舰艉主炮火力更少、造价更贵的缺点,委员会认为R4跟R3*是同样合格的方案[A]。最终委员会选定R3*方案进一步完善设计。

虎号战列巡洋舰的内部舱室布局

尽管委员会于1912年6月选定R3*方案时没有同意采用燃油锅炉,在之后的讨论中同意采用纯燃油动力。在达到同样续航指标下,燃油需要的载重更少,节省的重量可以用于补足装甲防御。另外,包括丘吉尔在内的一些人员强烈建议在新型主力舰上取消防雷网配置。防雷网被认为搭载于军舰上时不仅已经没有什么作用,在中弹时会挂在侧舷拖曳,极大增加了阻力[A],且或许还有卷入螺旋桨的风险。取消防雷网空出的120吨重量可以用于强化水下防御。于是,基于之前的R3*方案,主装甲带厚度改为最厚处沿舰体长度均匀的13英寸,防雷舱壁也统一为2英寸,这被认为能补足煤舱的防御效果——显然此时还没有意识到液舱对水下防御的价值。

由于这是首次在战舰上搭载如此多的燃油,在没有进行实验分析的条件下需要增加相应部位的结构强度,这估计会增重300吨[B]。原先用于储存燃煤的大量中甲板空间被腾出,考虑到保持良好通风和水线附近区域水密性的需要,这些空间被用作浴室、衣装室等生活便利设施。

最终完成设计通过时的主要性能数据如下[7]:

全长(包括舰艉走廊)196.37m;水线长193.40m;垂线间长182.88m;宽度(最大)27.58m

常备吃水8.76m;满载吃水9.75m;常备排水量27,500英吨;满载排水量31,300英吨

常备载油650英吨;燃油最大载量3,500英吨,燃煤100英吨;人员编制831

兵装:

8门15英寸42倍径炮,16门6英寸45倍径速射炮,4具21英寸水下鱼雷发射管

装甲(厚度英寸):

主装甲带13~6;艏艉装甲带6~4;前后舱壁6~4;炮座10~4;炮塔前/侧/顶13/11/5;司令塔侧/顶/通道11/4/6;烟道1.5;防雷舱壁2;侧舷装甲带衬底2(最低);副炮炮廓装甲6

动力系统:

24基大管燃油锅炉

通常最大功率56,000轴马力(23节);

过载最大功率75,000轴马力;最大航速(常备状态)25节

1912-13年度计划建造4艘QE级战列舰。由于马来亚联邦的出资馈赠,得以额外建造一艘QE级,并被命名为马来亚号(HMS Malaya)。1913-14年度计划则建造5艘R级战列舰。也许是意识到QE级的航速不足,若要保证良好运用以QE级编组的快速分队则不得不在舰队两端都布置一组快速分队,这就需要更多的QE型高速战列舰。丘吉尔希望加拿大能提供3艘QE级的经费从而能实现两组各4艘QE级战列舰组成的快速分队,但这一提案在1913年被否决了[8]。在1914-15年度计划中,本来考虑一艘类似QE级的高速战列舰设计(与QE级的设计不同),但由于战争的爆发而被取消。

(未完待续)

注释

[1]参考《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N.Friedman)。

[2]详见JSTOR,《Averting the Great War? Churchill’s Naval Holiday》(J.H.Maurer)。

[3]对此可以参照战列舰论坛LeSoleil的贴子《[讨论] 费舍尔的战巡防御观》。

[4]引用参考资料[D]。尺寸由英尺转换保留两位小数。

[5]RIII和RIV的数据源于参考资料[A],没有给出RIV的其他重量数据,故按等于RIII计,如此则RIV的排水量实际要略小于RIII。但RIV的舰体有更大长宽比,布局也不同,如果造价确实更贵,猜测排水量应更大(此表中的RIII与前面给出的R3常备排水量有增加),在舰体和装甲重量应该与RIII不一致。QE新建时的重量分配取自[E],注意在建成后还有各种修补导致增重;严格来说,这个重量分配应该是在改用纯燃油动力后接收的RIII*方案计算值,按照参考资料[D]。

[6]23.9节的成绩是Barham于1916年7月6日测得的平均最大航速,这是QE级在一战时期较为完整的海试记录数据中最快的,马来亚号在同年的4小时最大功率海试中以更大的轴马力却只达到23.5节(详见参考资料[D])。不过根据参考资料[F],厌战号在1915年的海试中,以过载75,510轴马力达到24.65节航速,这也许表明如果没有超重,在27,500英吨排水量下是有可能达到25节航速的。在一战后实施的改装增设防雷凸舱后QE级的航速均有所下降。对于Barham的公试成绩详见参考资料[A]。

[7]数据对照参考资料[D][C]。

[8]有关QE级编成快速分队的讲述,详见参考资料[L]。


主要参考资料:

A.《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One》(R.A.Burt)

B.《The British Battleship 1906-1946》(N.Friedman)

C.《Warship Monographs Queen Elizabeth Class》(J.Campbell)

D.《Ensign 4 Queen Elizabeth Class Battleships》(A.Raven & J.Roberts)

E.《The Grand Fleet Warship Design and Development 1906-1922》(D.K.Brown)

F.《Anatomy of the Ship : The Battleship Warspite》(R.Watton)

G.《Sir John Fisher’s Naval Revolution》,Chapter 8 (N.A.Lambert)

H.《The Great Naval Race Anglo-German Naval Revalry 1900-1914》,11 Churchill (P.Padfield)

I.《 “THE CAVALRY OF THE FLEET:” ORGANIZATION, DOCTRINE, AND

BATTLECRUIS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1904-22》,P192-204 (R.A.Peeks)

J. Naval-Encyclopedia, Queen Elizabeth Class Battleships (1913)

战列舰论坛:

K. 为什么是QE:保守派的观点 (LeSoleil)

L. 英国海军初代快速战列舰的设计构思和问题 (LeSoleil)

M. 英国战巡防御问题:对设计决策变迁的考察 (LeSoleil)

N. 战列线与快速侧翼—1900-1914年的皇家海军战术 (原作STEPHEN MCLAUGHLIN,翻译changfeng)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在本文的下篇中,我将对QE级的技术性能和细节进行评价分析。有想法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上一篇:标致新款208将搭1.0L三缸引擎 油耗3.6L

下一篇:迷里湖香8

锅炉资讯

锅炉资讯

锅炉学习

锅炉学习

锅炉视频

锅炉视频

锅炉百科

锅炉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