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情绪理论
每一次心理社团课都会有新认识,抛开给我的这几个学生的成绩而言,都是很可爱的孩子们,也是很有趣的灵魂。今天刚来的一个孩子,在认识自
每一次心理社团课都会有新认识,抛开给我的这几个学生的成绩而言,都是很可爱的孩子们,也是很有趣的灵魂。今天刚来的一个孩子,在认识自我上就抛出来一个类似重磅炸弹的问题,直言自己是一个极度心理变态的人。在最初的看到他写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有点吃惊的,我的要求本来是说大家写十五条你是什么样的人,然后从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三个方面来认识自己,最后要给自己这里面负性评价的部分赋能。
当我把各种要求说了以后,让大家自己说一下负性评价如何变为正性的部分。这个孩子勇敢的站出来说,自己是一个极端变态的人。因为自己一次不合适的行为就否定了之前的努力,然后给自己戴了一个极端心理变态的帽子。这时候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以偏概全这个问题。
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灾祸;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逃避可能、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不合理观念的特征
依据ABC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人的不合理观念常常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应该”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须成功”、“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二是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三是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