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信息网 > 锅炉知识 > 锅炉资讯

TIC2021 | 2021年,谁在“加码”武汉?

在武汉光谷创业圈,流传着一句话:很多人是骑着自行车进来,最后开着汽车出去。今年则是王华在武汉创业的第十三年,只不过他是带着几十万


在武汉光谷创业圈,流传着一句话:很多人是骑着自行车进来,最后开着汽车出去。


今年则是王华在武汉创业的第十三年,只不过他是带着几十万块进来,但现在公司每天的订单已超过百万人民币。


同一年,另外一位创业者曹祥东也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的公司,随后来到武汉光谷。在此之前,他留美二十余年,曾在包括西门子、北电等世界级公司担任高级技术主管,是光学领域的专家。和武汉光谷结缘的故事也很简单:2007年,随海外高端人才代表团到武汉参加“华创会”,有感于湖北省、武汉市政府求贤若渴的热情,推崇创新、呈现的开放姿态,随后决定回到武汉创业。


2018年,曹祥东带领的武汉虹拓新技术公司成功研制出了全球尺寸最小的集成光纤飞秒激光器,被称为“最快的光”,他的成就为我国抢占高端精密制造、激光雷达和光存储等战略性技术打下了基础。


翻开武汉的历史,这里其实是一座老的工业城市,比如最有名的是“汉阳造”。在不断改革之后,这个“老重器”开始焕发出新活力。


武汉光谷,像王华和曹祥东这样的创业者有很多。只不过在当时的规划里,这里并不包括他们俩所从事的行业,更早期武汉的支柱产业曾是钢铁重工业和纺织轻工业,甚至在土地的规划版图上,都没有他们脚下的这一块土地。


武汉究竟是怎么成为武汉的?




武汉,之所以成为了武汉,跟其绝佳的地理位置有极大的关系。


这个绝佳的地理位置,在东汉蔡邕《汉津赋》上记为“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是“导财运货,贸迁有无”的地方。


武汉市总的地形为北高南低,丘陵地貌和平原相间。北面为山,依着桐柏山和大别山脉,西靠荆山和大洪山脉,南临幕阜和九岭山脉。不过在武汉的西南,则陆续走低,连接着洞庭湖平原。武汉作为盆地中心偏东的城市,最早因为其水路运输发达,自唐宋年间,就成为了贸易通商的聚集地。


武汉形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的盘龙城。但据记载,武汉最早建制于西汉,尔后隔江演变成武昌县和汉阳县的双城格局。


当然,武汉城市建设的历史沿袭,还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元素:长江。其中,武汉中南部以长江、汉水冲积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开阔,其河床受主流线水力冲刷的影响,形成一系列狭长的槽谷与砂丘边滩的水下地形。其后的汉口地形平坦,就属于长江、汉水冲积的高河漫滩。


汉江——是一条全路通航的河流,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武汉界内。俗话有言,两江交汇之处,必有繁华城市,而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就是武汉的核心所在。


汉口的地理优势更为明显。北面环山,南部平坦,水路上的贸易不绝慢慢向南部摊开,导财运货,小摊商贩也聚集于此,人间烟火气也逐渐形成,随后汉口码头的格局逐渐建立。此后,双城格局演变成有名的武汉三镇。



明末期又清初,汉口导运的货物很多,据说最早全国东西南北的柴米油茶盐等粮食都要经汉口转运;到了清中叶,在汉口甚至已经可以见到广东转运过来的进口商品。


如果按照现在流行的城市魅力榜单来看,武汉在当时应该算得上是北上广同级的超一线大城市。以武汉的贸易水平,多少也可以和上海、广州这种大城市掰掰腕子。


或许也正是因为水路贸易的成功,让武汉认识到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


铁路也是武汉最重要的礼物。1897年京汉铁路开始动工,后一年,汉口夏口厅成立。1906年,京汉铁路终于全线贯通。这也意味着,作为中国排名靠前的贸易城市,水路之后也打开了陆路通道。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把铁路建设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地理位置优越、更早主打铁路建设的武汉铁路枢纽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全国大型铁路枢纽之一。


不过即便如此,武汉当地还是有一个很大BUG——武汉三镇可以说还是被长江阻隔。1955年9月,武汉迎来了又一重要的通路——万里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的现代化桥梁——武汉长江大桥开始动工,它正位于汉阳龟山和武昌蛇山之间。


除去公路运输,武汉长江大桥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此前受长江所阻的两条铁路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正式贯通为京广铁路,形成了全长2313公里中国腹地历史最久、纵贯南北的重要干线。


所谓的武汉三镇在物理上也真正连成了一体,形成了三地组团发展之势。但也正是因为上述所讲到的地理和历史沿袭的原因,在功能格局和分区规划上又各显特色。


商贸汉口、制造汉阳和文教武昌,是武汉的三强格局。放到如今来看,确实很像现在大城市正在推行的分区规划。城市建设要“小社区多组团”,正在武汉历史上就已形成,成就了一个很早期的去中心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兴水利、建大桥、通商贸,加之武汉在全国绝对中心的地理位置,很快就促成了内地农副产品转运的集散中心。


即使放在现在,可以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个物流重镇,是很多物流、快递转运和施行贸易的绝佳场所。它自此向北,可以辐射到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向南,可以辐射经济活力很强的珠三角产业集群;东,可至精致上海;西,则连富饶成都。


货物经水陆两路运进和运出武汉,人们在此通商交流。但更重要的影响在于人——各地的文化在武汉人身上的显现。


易中天在《读城记》武汉篇中也写过武汉文化的影响——“武汉文化东西结合、南北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


武汉人很会做生意,生意场上公认“九头鸟”不好对付,这似乎有点像广州人和上海人;而武汉人会做官、会做学问,则接近于北京人。至于“白云黄鹤”的仙风道骨,又颇似“多出神仙”的四川人。他们比南方人高大,比北方人小巧,比成都人剽悍,比上海人朴直,比广东人会做官,比山东人会经商,比河北人会作文,比江浙人会打架。总之是能文能武,能官能商。


能文能商,加之舟船车马络绎不绝,武汉早期的经济结构来源于此。


1953年,中国开启了第一个五年规划,主基调是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基础。而作为中部城市的武汉,承担了重要的任务——国家确定在武汉兴建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汉锅炉厂、武昌造船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青山热电站等重点项目。


其中,位于长江南岸的青山工业区中的武汉钢铁公司就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长江、汉江、造船厂以及钢铁公司......这也意味着武汉作为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其肩负着实现“钢铁过江”大兴基建的历史使命。


这也是武汉现代工业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随着武汉的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逐渐形成了以冶金、机械、纺织为三大支柱,食品、化工、电子、轻工、医药、建材等有一定规模的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结构。据记载,1985年,全市工业行业有33个大类和387个小类,占全国40个大类的83%和539个小类的72%。


不过,武汉的重工业比重在30年间不断提高。尤其是机械工业,实现了更广范围的配套发展,比如武汉已经可以制造船舶、汽车、铁路运输机械、大型成套发电设备、机床工具和工业基础件等。而轻工业结构占比较小,但加工产业也从农副产品实现向金属材料、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石油化工等工业材料进行转移。


这些都是武汉迈向智能制造以及信息技术的产业基础。


武汉确实一直在尽情地拥抱重工业,但一场新的革命已经悄悄酝酿。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主体方案,其中一部分强调: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尤其在沿海少数省建立改革开放的试验区,组织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进行全面综合配套改革。


这是大时代的机遇。用现在的话说,沿海一些拥有港口并且以加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开启了与时代的共振。




沿海城市开始崛起,稍显黯然的武汉因此失意了吗?


现在回看,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首先是过去的优势产业可以形成联动,其次在过往产业资源配套的基础上有机会去探索了新兴产业。


以武汉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重工业的优势明显,一方面开始了垂直整合汽车产业;另一方面也不能光是拥抱重工业,也要开发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型重点。


沿海城市已经作为了国家重要改革的战略方向,全国城市经济版图轮动开始,重点是武汉怎么跟上改革的步伐,契机是什么?


中国大发展的黄金年代,武汉政府自然不想错过,也为此琢磨和准备了许久。


1984年春节后,一场头脑风暴席卷“新技术革命对策讨论会”,最后形成《关于在武汉建立激光工业、光纤通信、生物工程三个基地和信息中心的建议》,并上报中央。


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原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不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要以智力和技术密集为依托、以雄厚的工业为后盾,形成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


实际上在昔日的武汉三镇版图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也不过规划版图上最不起眼的白茫茫一块而已。


1988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三年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后建立的全国第二个新技术开发区。


2001年7月,国家计委批复武汉东湖开发区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光电产业基地。武汉科技新城结合“武汉,中国光谷”的战略设想,根据新世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在原关东光电子产业园、关南生物工程产业园、华中产业园和曙光科技园等基础上,吸纳庙山开发区,形成以武大、华工等大学科技园区为主体的汤逊湖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集科研、教育、生产、生活于一体、综合发展、花园式、智能化的生态园林型高新技术科技新城。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已拥有诸多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建设成了集科研、教育、生产、生活于一体、综合发展、花园式、智能化的生态园林型高新技术科技新城。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内高等院校林立,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66名两院院士、2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是中国智力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据报道,东湖高新区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光纤光缆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6%,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销量世界第一——即“武汉·中国光谷”。


如今的光谷仍在迅速扩张——不管是其物理边界,还是其科研属性。光谷东8公里的“黄金大道”,构成了武汉“芯屏端网”产业新主轴;光谷金融港,是小米武汉总部的所在地。除此外,盛天网络、斑马快跑和宁美国度等互联网公司的总部也设立于此。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互联网企业在武汉扎根,“第二总部”成了近两年在武汉互联网圈频繁出现的新词。


据说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小米提出的,2017年“百万校友资智回汉”的武汉政府找到了雷军。武汉大学毕业,又有着浓厚乡情的雷军与武汉政府一拍即合——小米、金山、顺为在武汉全面建设“第二总部”。


随后,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诸如尚德机构、流利说、猿辅导、旷视和商汤等近百家企业在武汉设立“第二总部”。


尚德机构首席战略官吕露此前在一个峰会上表示,当初选择“第二总部”落户地时,曾在成都、重庆、长沙、武汉4个城市之间反复比选。重庆和武汉给的政策差不多,但最后定盘武汉,一是冲着不可比拟的人才储备,二是交通优势,三是光谷的政府懂产业、也懂企业。


武汉的交通四通八达,往来方便,或多或少都有历史决定性的因素;且由于如今互联网企业多有线上办公和频繁出差等特性,加之武汉自古科教本身的人才聚集,辅以当地政府给出友好政策......“第二总部”武汉的竞争力就在于此。


在培养或引进“第二总部”的过程中,有些人认为,这是武汉政府在力图解决21世纪最贵的——人才的问题。也有些人认为,或许武汉的醉翁之意其实是建立从“第二总部”到“第一总部”的可能性。


时至今日,从武汉三镇的“汉阳造”到第一个五年规划的“武汉钢铁”,再到“武汉智造”、“芯屏端网”,“老重器”的活力依然闪耀......换作现在一句比较时髦的话说:武汉,一直在保持与时代的共振。


如果你也对武汉正在发生的故事感兴趣,欢迎参加品玩于6月5日,在武汉启动的年度品牌活动——科技创新者大会,一起来进一步了解这座科技之城的故事。



荣耀、联想、美的、长城、五菱的大咖嘉宾已就位,就等你啦!

6月5日,由品玩主办、PMLab承办、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湖北分联盟、品驾协办的2021科技创新者大会(TIC)将在武汉举行。

我们特邀20+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技术专家等大咖嘉宾齐聚武汉,共同打造一场深度剖析创新精神、产业奥秘和未来布局的最强内容盛宴!我们先剧透一些重磅嘉宾



▽活动门票限时优惠,赶快报名吧~

更多热点资讯请关注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湖北分联盟(AII-Hub)

上一篇:关于东北现象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下一篇:2021-2027全球与中国生物质炭化炉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锅炉资讯

锅炉资讯

锅炉学习

锅炉学习

锅炉视频

锅炉视频

锅炉百科

锅炉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