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工匠
开发产品就像造椅子。为了造一把全世界最牢固的椅子,小工匠们首先需要上学,去学习基本的椅子架构是怎么样的,然后了解常用工具并学会
开发产品就像造椅子。为了造一把全世界最牢固的椅子,小工匠们首先需要上学,去学习基本的椅子架构是怎么样的,然后了解常用工具并学会造一把普通的椅子,这样他们就在造椅子这个技能上面入了门;等他们毕业后开始工作,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需要进一步研究各种工具的进阶用法,并巩固有关椅子稳定性的基础知识,这时他们就成为了专家。似乎能到这个地步就已经是成熟的工匠了,但其实他们还有更多的转职路线。
首先在造椅子的方面,有的人不满足于现有的椅子制造流程,他提议使用螺丝而不是使用榫卯结构来固定,于是开启了椅子工业革命;有的人在顺应潮流中发明了锤子,引爆了工业潮流,还有的人提出了锤子的一百零八种用法,并将指南开源在社区中被竞相传阅,这些人都被视为技术大佬。
然而有的工匠觉得只会造椅子还不够,于是有的人励志寻找最硬的木质材料,花毕生时间上山采集种树,虽然他的木工技艺已年久生疏,但是他推广的原材料被各大工匠抢购一空;有的人不满足于一个人单干,他雇佣了些年轻工匠通过合理分工协作来敏捷开发椅子,虽然自己也退居二线,但是在三十五岁时成为了主管。这些人从开发岗分别转移到了研究岗和管理岗,但是不影响他们对椅子的制造所做出的贡献。他们是技术部门的非技术员工。
之后还有工匠关注起制造以外的事情,有的人觉得光是牢固不足以吸引老百姓的兴趣,认为需要对椅子成品进行美化,于是开始在椅子上雕琢花纹,还互相比谁雕的龙更传神;有的人提出质疑说老百姓不一定喜欢龙,或者不看重外观,而是更注重舒适性,应该调查下他们的需求;还有的人认为甚至美化都不需要,只要你能让他们相信你卖的椅子比别人的更牢固更漂亮就可以了。这些人分别对应了设计岗、产品岗和营销岗。现在,他们的技能点已经跟前面的人没有一点重合了,除了同样是在椅子公司工作。
后来有工匠开始走出椅子公司去直面整个椅子产业。有的人认为现有的椅子及其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需要了,需要进行大幅革新。他可能会自己另外开办一个新的椅子产业,也可能会去尝试改变他的同行,于是他们成了企业家,自己创办新公司去跟他们竞争或成立新协会去游说。有的人认为他们这些人做的事情确实有意义,于是给这些创新的人做投资,成为了商人。现在我们就把关注点上升到了整个市场,有关椅子的制造和销售只是一个动态的可被调控的产业。
你以为这就是有关椅子的所有故事了嘛?远非如此。有的人不满这个产业的运作机制,他们闭关思考,提出了一些问题“现代社会的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椅子”,以及,“为什么我们会需要一把椅子”,思考第一个问题的人成为了艺术家,他们从人类的自发需求出发,解构了椅子的传统意义,认为桌子其实也可以是椅子,为椅子未来的样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思考第二个问题的人成为了哲学家,他们从社会的构成本质出发,质疑说倘若身心疲惫,为何不能直接坐在地上休息?因此他们提出了“心即是椅”,认为人类其实就根本不需要椅子。于是有人勃然大怒,TM的我打小学起就在学椅子的功能和工艺,你告诉我这些都是虚的?
是这样的。我觉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于个体来说,这句话不是难在成为状元,而是难在选择哪个行业。而这个行业,并不是像高中生所分类的“学文还是学理”、像准大学生所分类的“读金融还是计算机”,像毕业生所分类的“读研还是考公”,像打工仔所分类的“内卷还是躺平”这么简单。而所谓的“念书时门门课考高分”,“职场晋升”,也都是某一单一环境定义下的概念而已。因此我们在事业中所投入的精力,应该是去思考自己在宏大背景下可以怎么将自身特长变现从而选对自己的赛道上面,而不是单纯思考怎么在现有体系的评价标准上获得更好的表现上面。因此要更多去揣摩前者这种的主观题,不要去焦虑后者这种客观题。
更何况事业也只是生活里面的一部分乐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