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蒸汽,钢铁和炮火:法国和俄国的前无畏舰
康威舰史系列蒸汽,钢铁和炮火1815至1905年间的蒸汽动力战舰主编:Robert Gardiner顾问编辑:Dr Andrew Lambert康威海事出版社,1992年版
康威舰史系列
蒸汽,钢铁和炮火
1815至1905年间的蒸汽动力战舰
主编:Robert Gardiner
顾问编辑:Dr Andrew Lambert
康威海事出版社,1992年版
翻译:弗林
纯属个人业余爱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个人水平有限,可能与原文存在错漏。个人的额外注释用【】给出。
第七章
前无畏舰的时代
1890至1905年
本章作者:John Roberts
法国海军
在海峡另一侧的法国则没有英国所享有的那些优势,法国战列舰的尺寸仍然受到财政限制,并且因为缺乏足够好的造船厂设施导致其建造周期太长。(法国的)战列舰设计仍然沿用80年代的思路,设有狭窄而覆盖整个舰体长度的主装甲带,上层没有装甲防护,直到20世纪00年代早期法国的战列舰才开始达到英国战列舰的水准。另外法国的战列舰还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其建成时的超重也降低了侧舷装甲的防御效果,而在英国舰船上得益于怀特发明的对重量的严格控制,在建成时基本低于设计排水量。然而,法国海军的设计师也享有一些优势,比如它们的战舰不考虑远离基地行动,这就可以降低续航要求,即燃煤的搭载量。法国和英国都假定两国之间海战的形式会跟之前一样,英国海军会对停在港口内的法国舰队进行近岸封锁。法国方面的对策是用鱼雷艇不断地慢慢袭扰封锁线,将战列舰保存作为本地防御力量,直到敌方的实力被削弱到差不多平等的程度。与此同时,法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使用巡洋舰袭击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巡洋舰在过去和当时都被认为可以轻易地突破封锁线抵达公海。
Brennus号战列舰在法国战列舰发展史上作出了一些改变,包括对34厘米炮(13.4英寸)采用了炮塔(turret)而不是在之前的战舰上使用的炮台(barbette)。她是第一艘采用了贝氏水管锅炉的主力舰,也放弃了冲角艏设计。(CMP)
法国继续建造了11,000吨级的Brennus号战列舰,她于1889年开始建造,在1896年建成。她继承了之前的战舰的防御设计,增设了4英寸铁制装甲带,不过与君权级不同的是,她的4英寸装甲带只覆盖了到上部的甲板一半的高度,大约4英尺6英寸(约1.4米),尽管其覆盖了整个舰体的长度。其主炮为3门强力的13.4英寸42倍径高初速炮,位于前部的双联装炮塔和后部的单装炮塔。采用这些中轴炮塔替代炮台结构是跟先前战舰在设计上的主要区别。为了保持较高的干舷和稳性,通过尽量削减炮塔和弹药提升井部位的装甲防御来控制重量——这种炮塔设计在实质上与英国的炮室/炮台设计刚好相反,炮塔的装甲与明显直径更小的炮台相重叠(?),主要的区别在于炮塔的整个炮架(gun mounting)都在炮塔内部,而炮台只包括弹药提升井。Brennus号的副炮与其前辈相比有巨大进步,10门6.4英寸速射炮完全在4英寸装甲的保护之下。其中4门位于上甲板的炮塔,其余位于主甲板的“盒型炮位”,这增加了舯部的舰体防御纵深(?)。然而,这种副炮布局较为集中,具有一发毁坏多门火炮的风险。Brennus号同时也是第一艘搭载了水管锅炉的战列舰,她具有32座贝氏锅炉,在这一方面领先于国外同类战舰。
1891年法国开展了新的海军建设计划,这导致英国推出了斯宾塞计划。这是法国在战列舰建造上挑战英国海军主导地位的最后一次尝试。到1895年法国意识到要匹敌英国不断增长的海军实力或者跟英国造船厂竞争效率和速度是几乎不可能的。法国的海军政策回归到青年学派的思想,依靠鱼雷艇、巡洋舰和通商破坏作战为主。另外,还有德国的不断崛起成为一个更大威胁的原因,使得法国将军费支出的重心从海军转向陆军。结果是法国战列舰的建造在这个世纪的最后5年内显著放缓,尽管在20世纪00年代早期有所反弹,法国海军再也没有恢复到世界第二强的地位。
法国于1891年开始建造三艘战列舰,分别为查理·马特号(Charles Martel)、卡诺号(Carnot)和Jauréguiberry号,这三艘战列舰尽管在细节上有所不同,整体设计相似。它们回归了Marceau号上的主炮布局,用炮塔替代了炮台结构,具有前后各1门单装12英寸炮和两侧各1门10.8英寸炮。尽管这种布局跟其他国家特别是英国的战列舰相比在火炮数量和布局上不太好,这些法国舰炮仍然是威力巨大的武器,都是45倍径的高初速炮,并且这些火炮可以实现全向装填,比定向装填系统能实现更高的射速。这些炮塔采用新型的电力驱动设计,排除了早期的舰炮装置存在的大部分问题,早期的设计也能全向装填,但是经常出现机械故障,可靠性很差。对这些炮塔特别注意尽可能降低重量,这使得前炮塔可以抬高一层甲板,从而通过增加一层延伸到上层建筑末尾的艏楼甲板增加了干舷。不幸的是这些优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了,这些战列舰的建造需要6年,它们建成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过时了。
其8门5.5英寸速射炮同样使用电力驱动,全部位于单装炮塔内(在Jauréguiberry号上是双联装),但是糟糕的布局导致这些副炮完全暴露在主炮的炮口暴风影响之下。这些战列舰的防御设计跟Brennus号的布局相似,不过在防护甲板下面增设了一层防破片甲板,与舭部向上延伸的内层舰底相接。这两层甲板之间的空间被分割成为网状的防护层,但是其2英尺6英寸(0.76米)的间距并不足以实现有效的破片防护。另外两艘同型舰,Masséna号和Bouvet号,于1892年和93年开始建造,与先前战列舰的区别是采用了三轴推进的动力布局。Bouvet号同时也是第一艘使用了哈维装甲钢的法国战列舰,之前的法国战列舰使用镍钢装甲。估计是因为法国跟德国的关系较差,法国战舰继续使用了哈维装甲好几年,直到1901年的设计才开始用克努伯装甲取代哈维装甲。
在英国的设计师对于建造更加大型的战列舰(君权级和庄严级Majestic)再次充满信心的同一时期,法国建造了5艘大致相似而细节不同的5艘战列舰。其中性能最好的也许是Bouvet号,不过其2门12英寸炮和2门10.8英寸炮采用单装炮塔的糟糕布局导致它并不能匹敌同期英国的庄严级战列舰。(CMP)
接下来的三艘战列舰是查理大帝级(查理大帝号、圣路易斯号和高卢号),于1894至96年间开始建造,于1899至1900年间完工,它们一般被认为是法国海军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前无畏舰,因为它们采用了标准的双联装炮塔前一后一的布局。然而,在其他的许多方面上,这些战舰沿用了之前的设计特征,并仍然受到排水量上的限制,也存在侧舷装甲带太过狭窄的缺点。这些战舰做出了一些改进,对“细胞层”(cellular layer)进行了扩大,这些结构填充了跨过装甲带顶部的3英寸曲形防护甲板和位于装甲带底部的1.5英寸防破片甲板之间的空间,其层高至少达到跟装甲带宽度一样的数值(6英尺8英寸,约2米)。
在这些战列舰开始建造之后,法国的战列舰建造出现了停滞,直到1898年开始建造耶拿号(iéna)战列舰,她是查理大帝级的略微扩大版。之后1899年又建造了萨弗伦级(Sufren),在这艘战舰上终于开始意识到之前的战列舰排水量太低了。其排水量达到12,500吨,增大的尺寸用于改进防御性能,并将副炮强化为10门6.4英寸速射炮,相比之下在耶拿号上是8门。10门副炮中的6门也位于炮塔内,其他3门位于上甲板的两侧,最后1门位于主甲板的炮廓。不过,直到共和号(République)和祖国号(Patrie)战列舰上,才真正达到了足够的尺寸,使得其设计能够实现均衡的性能。这些战舰的排水量达到14,600吨,于1901至02年开始建造,它们航速更快,装甲防御更好,并且拥有比之前的任何一艘法国战舰更强的武装。其11英寸的KC主装甲带宽度达到12英尺6英寸(3.8米),其中有7英尺6英寸(2.3米)位于水线上方。“织网层”的结构被保留,不过更宽的装甲带使得上层和下层(防破片)的防护甲板可以抬高一层,下层防护甲板的外端能够向下延伸与主装甲带底部连接。从横剖面上看,这种结构实际上跟同期英国战列舰的布局是一样的,只不过后者没有“细胞层”。其副炮大幅强化到18门6.4英寸速射炮的配置,其中12门位于双联装炮塔,剩下位于上甲板每侧3门分散布置。这些战舰比其前辈要更宽,其船舷内倾(tumblehome)幅度明显更小,最终具备了明显提高的稳性。
之后法国建造了相似的4艘自由级战列舰(民主号,正义号,自由号和真理号),于1902至03年开始建造,它们主要的改动是将副炮修改为10门7.6英寸炮。不幸的是这些有不少改进的战舰来的太晚了,第一批这些战列舰建成时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也在1906年末完工了,而自由级到1908年才建成,这时候它们已经过时了。
另一艘值得一提的法国战列舰,是于1897至1903年间建造的大型海防舰亨利四世号。她有着类似浅水重炮舰的舰体,干舷只有4英尺(1.2米),由覆盖了整个长度最厚达到11英寸的装甲带和3.2英寸的甲板提供防御。然而,在这上面是高大的上层建筑,一直延伸到前部与舰艏融合,构成了高干舷的艏楼,使得这艘战舰既具备了良好的适航性也有良好的稳性。主炮为两门10.8英寸炮,位于水线上方高处的上层建筑,前炮塔位于主体舰体上方三层甲板的高度。这艘船出名的主要原因是成为第一艘结合了水下防御系统应对鱼雷攻击和使用了背负式炮塔布局的战舰。背负式布局对应其后方一门5.5英寸炮直接位于其后侧的10.8英寸炮塔的上方。不幸的是,当这门5.5英寸炮向后开火时,其炮口暴风会对下方的10.8英寸炮塔的观测孔造成影响,从而影响10.8英寸炮的效能。其水下防御系统由防破片甲板向下弯曲延伸与内层舰底相接组成,能够形成纵向防御舱壁。不过这种结构并不成功,因为这个防雷舱壁距离外侧舰底太近了,不能有效抵御鱼雷。
俄国海军
俄国战列舰的设计最初跟从英国的风格,不过到19世纪90年代它们开始展现出法国设计的影响,尽管它们之后的战舰比法国同类更大,且享有建造时间基本更短的这些优势。同时它们还改用施耐德-卡内特(Schneider-Canet)的火炮设计取代克努伯式火炮,并使用法式的炮塔。尽管俄国战列舰的设计在演化上不怎么连续,跟外国同类比起来一般不会更好,俄国人总是能迅速地采纳新点子,大体上紧跟着装甲、武器和动力设计技术的发展。这个十年期的俄国战列舰建造一开始很随便,1892年俄国开始建造7艘战列舰(包括3艘岸防型),1894年和95年分别是1艘岸防战列舰和4艘战列舰。然而,在1898年,俄国开始了一个7年建设计划,包括了8艘战列舰、17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30艘鱼雷艇以及许多辅助舰艇。由于俄国国内的造船设施有限,其中一些战舰从法国、美国和德国的造船厂订购。俄国舰队扩张的目的被认为有应对英国的部分原因,不过主要还是指向与日本日益增加的矛盾,这最终引向了1904至05年日俄战争中俄国的惨败。
这系列的战列舰由1892年的Sissoi Veliki号开始,这是一艘类似于之前的纳瓦林号(Navarin)的小型战舰,不过增加了干舷;之后是3艘4000吨的Ushakov级岸防战列舰(其第四艘于1894年开始建造),然后是3艘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级(Petropavlovsk)一等战列舰。最后的这些11,000吨级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波尔塔瓦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于1894至95年建成,基本相当于君权级战列舰的降级版,防护等级稍逊,主炮为12英寸。它们跟英国战舰的主要区别是主炮采用炮塔形式,副炮采用法式的舯部集中布局——12门6英寸炮的其中8门位于上甲板的双联装炮塔,其他位于主甲板的炮廓。所有这些战舰都使用哈维装甲,除了Veliki号使用镍钢装甲。
三艘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级战列舰体现了法式设计的不少特征,比如舰体的内倾形状和炮塔的型号。它们于1892年开始建造,这三艘在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时都在亚瑟港(即俄国所称的旅顺港)。这些战舰都在战斗中沉没,尽管后来日本人捞起并修理了波尔塔瓦号。如图是在被围攻当中承受了大量打击之后在港口陷落时自沉的塞瓦斯托波尔号。(CMP)
1895年开始建造的战列舰为8800吨的Rostislav号二等战列舰和排水量大幅增加到12,600吨的佩雷斯维特号(Peresvet,原文拼为Peresviet)和奥斯利雅维亚号(Osliabia)。这里面第一艘类似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不过采用10英寸而不是12英寸炮,密切参照了当时英国的二等战列舰。另外两艘显然是法式设计,具有高干舷和内倾舰体,但是副炮全部位于炮廓,采用哈维装甲的狭窄的主装甲带在距离艏艉还有一小段距离处截止。尽管它们是第一批使用贝氏锅炉的俄国战舰(这使得它们具有18节的航速,在当时很快),其主炮仅为10英寸,它们在兵装、防护和稳性上都表现不良。这些战舰直到1901年才建成。该级舰第三艘的Pobieda号在1898年开始建造,比其姊妹舰晚一年完工。
1898年建造的两艘战列舰是列特委赞号和波将金号,后者因为其在1905年发生水兵叛乱而著名(之后被命名为潘特利蒙号)。排水量达12,500吨的波将金号与之前的战舰相比有明显改进,具有更好的稳性,主炮也回归到12英寸。她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有3艘烟囱、抬起的艏楼型船体和低矮的艉部甲板(quarterdeck),在风格上跟英式和法式都不太像。其防御设计跟佩雷斯维特号类似,不过采用了KC装甲,增加了防御性能,并且对副炮布局有所优化,12门6英寸炮位于主甲板的装甲炮廓(armoured battery),其余4门各自位于上甲板的单独炮廓内。列特委赞号由美国的科兰普(Cramp)公司建造,于1901年完工,比波将金号早两年。列特委赞号在设计和外观上与俄国自身建造的战列舰大致相同,除了具有整个舰体长度的上甲板成为平甲板船型,但是其航速达到18节,相比之下波将金号是16.5节;其主装甲带覆盖了全部的舰体长度,副炮为12门而不是16门。
尽管列特委赞号也许是当时最好的俄国战列舰,之后俄国又从法国订购了Tsessarevitch号战列舰,于1899年到1903年建造。她使用了典型的法式设计,不过比当时的法国战舰更大,达到12,900吨排水量,这使得可以增强侧舷防御,主装甲带和上部装甲带分别为10英寸和8英寸。另外,她还是第一艘采用了防雷舱壁的主力舰(major battleship,也许是为了区分岸防战列舰)。这种设计继承了亨利四世上的样式,但是1.5英寸防破片甲板在这里是进一步向内弯曲的,距离舰体外侧大约6英尺8英寸(约2米),然后垂直向下与内层舰底相接,而不是相当于在舰底的延伸上。Tsessarevitch号的设计被俄国人照搬在1899至1905年建造的5艘博罗季诺级战列舰上,然而尽管这些战列舰增加了600吨排水量,它们更慢,装甲带更薄更窄,而似乎没有表现多少性能提升,除了在续航性能上有小幅提高。之后也是最后一批真正的俄国前无畏舰,埃夫斯塔菲号(Efstafi)和Ioann Zlatoust号,转回到波将金号的设计上,它们在外观和细节上都很相似。然而,它们在建造期间基于日俄战争的经验进行了修改,对装甲防御有所增补,对中口径舰炮用4门8英寸炮替换了上甲板的6英寸炮。
以上就是本期专栏的全部内容了。本人学业繁忙,不定期更新。有想法或者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下期预告:美国、日本与德国海军的崛起和准无畏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