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美国工厂》有感
带着业务学习的角度观看了一遍,却发现内容本身对内心的冲击远远高于摄制技巧本身,所以查了拍摄团队和时间、事件等背景信息以后,又重
带着业务学习的角度观看了一遍,却发现内容本身对内心的冲击远远高于摄制技巧本身,所以查了拍摄团队和时间、事件等背景信息以后,又重新看了一遍,重新去体味里面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对于全篇的设置必要性。
本片由奥巴马投资的公司制作,讲述2014年福耀集团接手美国俄亥俄州一座废弃的通用汽车工厂,改为玻璃制作工厂并雇请上千位美国蓝领工人。废弃的工厂和原本失业的工人看上去又焕发了新机,自信的美国人相信他们的春天又来了。但很快,从管理文化冲突,到工会矛盾,再到不复存在的工资现状,让他们深感不满,冲突频现,看似自由民主与专制的矛盾,实际上,看过全片会深刻的感觉到:美国的传统制造业工厂面临淘汰,二战后的黄金福利期早已成为过去时。曾经一个美国蓝领工人可以靠一个人的工资,让全家五六口人包括两条狗过上富足快乐的中产生活,可随着亚洲国家的崛起,时代的转变,全球包括美国传统制造业面临淘汰。参考了其它介绍“鬼城底特律”的纪录片,更能帮助我理解了开篇工人复工时的那种激动之情,和很快因为工资待遇、加长的工作时间、加强的工作强度带来的失落、愤怒,只是他们不明白,不是中国工厂在欺负人,而是时代不同而已。
因此,为了让更多美国人看到国际形势的转变,打破重建美国制造业的谎言,认清自动化将会代替更多人工的前景,需要用不同角色,站在不同角度,真实发声。所以,对于全篇来说,人物选择至关重要。
第一个印象深刻的人物——炉工蒂米。他一出场,就代表了大多数复工工人的心理状态,兴奋、熟悉、感动、骄傲,美国工人骨子里透着骄傲和自信,曾经他们在这座城市里是主角。蒂米说;“场面很振奋,盼望早日开工,(保留下来的曾经废弃工厂的)柱子上的标记我都再熟悉不过。有人会迷路,而我不会。”可就是这样一位看上去沉稳、有经验、有情怀的工人,最后却站到了“加入工会”的一方,并为此积极奔走。他是大多数美国蓝领工人的象征。
第二印象人物——曹德旺,驾着七彩祥云出场,面容和善,对代顿表现出了极大的爱意。他像个明星一样,为福耀命名的道路揭牌拍照,所到之处备受瞩目,可在装修此等小问题上,也不得不和美国员工多费口舌,在尊重与权利之间权衡。我和美国人共事过,他们对于细节的较真和严肃,很多时候让我们觉得影响效率,很笨重。中国人这些年为了发展一直在追求效率、速度,而美国人更追求一种最不容易出错的方法。就长远效果来看,我觉得这一点上,他们是对的。话题扯远了,说回到曹德旺,作为一位精明的商人,很快他和善的笑容就和他的杀伐果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赚钱我就不做”和“坚决不加入工会”,让人感受到他的力量,还有为了保证效率,坚持中国式管理方式,毫不妥协。很尴尬的是,这么一位优秀的企业家,每次面对员工讲话的时候,还不如一个美国工会成员的演讲更振奋人心。中国人只会闷头做,却缺乏演讲训练,真是在片中体会的淋漓尽致,尬到极点。曹德旺是崛起后中国制造业企业家的代表。
第三个人物——玻璃检验师肖尼娅(削你丫,真是个暴躁的名字)。她一出场就宣告了美国蓝领工人的现状,“当年在通用公司时,我的时薪是29美元,每小时还有零钱可赚,在福耀,我的时薪是12.84美元。当年,要是我孩子想买运动鞋,我拔腿就去买,现在就不行了。我们失去了房子和汽车”。第一遍看到这里,不了解实际情况,还觉得挺尴尬。了解了背景信息以后,才明白,她今天所面临的局势,是普遍现象。而这份她在抱怨的工作,对很多人来说已经算难能可贵,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后来是否加入工会的投票中,中方主导的意见——不加入工会,还是胜利了。以肖尼娅为代表的人群,虽然不适应,虽然满腹牢骚,可他们不得不去妥协,来保住这难能可贵的工作机会。
第四个人物——实际上不是一个,而是以炉工王师傅为代表的中国技术工人,他们吃苦、听话、热爱工作、高效率、满足现状,因为如今生活的每一点变化,和以前相比,都是在进步,生活状态是在不断改善中。当他吃着几块小面包做午饭时,感慨的却是:我以为美国工人生活很舒适安逸,其实不是的,他们要打很多工,更累。但对于生产安全保障、福利待遇、人性化工作时间等这些问题,他们从来都没有思考过。对应的美国工人也会诧异的说:他们从来都没有发声过,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利益说过话。点点滴滴,文化对比。
矛盾在片中不断升级,人物的表现也相当真实。一个叉车工人用叉车撞击铁皮箱发泄,工会在场区门口,甚至走进车间示威。工厂还在持续亏损,工人效率缓慢却又抱怨待遇不公平,工会虎视眈眈,分分钟感觉水土不服,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支持不加入工会的工人采访出现。一位工人说:“工会只会让坏工人留下,对好工人没有好处。”,一位中方管理人员举着手机说:“这个人很快就会不见了。”裁员、谈话,让矛盾稍有缓和,用更多的钱和方法让工人面对现实。这是博弈,不是文化冲突。律师、工人、经理等越来越多人的意见出现,让这场博弈渐渐明朗。
通篇拍摄和剪辑并无太多炫技,是一部朴实的纪录片,而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时代意义、历史意义。但有一点感受颇深,从头至尾,是节奏带人而非人带节奏,每一个矛盾的出现和时间截点,也相当符合观众心里起伏变化和收视期待。当观看者被节奏带着稍有情绪变化时,对应这个情绪的人物一定会出现,这是该片导演在谋篇布局时的高级之处。感叹学无止境却又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