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电加热龙头东方电热
电加热行业龙头,积极布局新赛道,内生与外延并重东方电热创建于1992年,深耕电加热行业30多年,已成为电加热行业技术先进、规 模领先、
电加热行业龙头,积极布局新赛道,内生与外延并重
东方电热创建于1992年,深耕电加热行业30多年,已成为电加热行业技术先进、规 模领先、品种齐全的龙头企业。
近年来,公司积极着手布局材料和新能源领域,寻找新 的盈利增长点。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92-2015年,深耕电加热行业,积极拓展电加热技术应用领域。东方电热最早 可以追溯到1992年成立的东方制冷厂。前身东方制冷成立于2000年。
自创建以来,一直 从事民用电加热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06年,东方制冷以控股子公司镇江东方为平 台,进军工业用电加热器领域。
2009年,东方制冷整体变更设立东方电热。2011年,东 方电热在创业板上市。此后,公司以电加热技术为核心,积极拓展小家电用电加热器、 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器等产品市场。
2016-2019年,内生与外延并重,完善业务布局,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公司收购了江苏九天51%股权,进军材料领域。
主要产品包括光通信钢铝塑复 合材料和动力锂电池钢壳材料。2017年,公司研制的多晶还原炉成功投放市场,进一步 切入多晶硅装备制造行业。
2020年至今,横向拓展初见成效,下游需求持续扩张。2020年,公司拟募集资 金不超过6.09亿元,主要用于铲片式PTC电加热器和新能源汽车PTC电加热器扩产项目。
预计将为公司带来新的业绩增量。此外,2021年,多晶硅行业受政策和市场双重因素驱 动,正处于高景气周期,公司相关设备订单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目前,公司已形成民用电加热器、多晶硅装备制造、光通信材料以及电池钢壳材料 四大业务板块。2021年上半年,民用电加热器实现营收7.5亿元,占比55.65%,是公司 的核心业务。
其主要产品包括空调用电加热器、小家电用电加热器、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主要应用于各类家电和新能源汽车的加热;
多晶硅装备制造实现营收1.72亿元,占 比12.75%,其主要产品包括多晶硅冷氢化用电加热器、多晶硅还原炉,主要应用于多晶 硅生产;
光通信材料实现营收3.25亿元,占比24.11%,其主要产品有光通信钢铝塑复合 材料,主要应用于光缆特种电缆和光缆的复合钢铝塑带;
动力锂电池材料实现营收0.61 亿元,占比4.56%,其主要产品有动力锂电池钢壳材料,主要应用于锂电池等各类电池 的钢壳制造。
公司业务中民用电加热器中的新能源车用电加热器、多晶硅装备制造与 电池钢壳材料均为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通过多年积累,已经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公司 目前主要增长引擎。
股权结构稳定,子公司分工明确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子公司分工明确。谭荣生与谭伟、谭克为父子关系,谭伟、谭 克为兄弟关系,三人属于一致行动人,共同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公司董事长谭荣生直 接持有公司12.97%的股份,一致行动人谭荣生、谭伟、谭克共持有公司35.79%的股份, 其余大部分股东持股比例低于1%,公司股权结构清晰且稳定,有利于长期发展。
公司旗 下分设4家主要全资子公司,其中,东方九天主要生产动力锂电池钢壳材料,江苏九天 主要生产光通信钢铝塑复合材料。
东方瑞吉主要生产多晶硅还原炉,镇江东方主要生产 多晶硅冷氢化用电加热器,分工明确。公司母公司及四家全资子公司均为省高新技术企业。
母公司和全资子公司江苏九天 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被列入2021年度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专精特新产品)企业名录,这 也是母公司连续第四年入选该名录。
跨过低谷业绩扭亏为盈,借东风高速增长
公司于2019年陷入经营低谷,随后触底反弹扭亏为盈。2019年,受到新能源汽车行 业补贴退坡和5G投资建设不及预期影响,公司陷入经营低谷。
营收22.34亿元,同比下降 0.24%,实现归母净利润-0.98亿元,由盈转亏出现首次亏损。特别是其子公司江苏九天 由于经营亏损,导致公司计提商誉减值1.19亿元。
而随后公司2020年开始积极调整市场 方向,将江苏九天收购为全资子公司,对江苏九天及东方九天生产的产品进行全面梳理, 停止不具盈利能力的产品生产。
将主营业务聚焦于光通信材料、新能源材料和部分高附 加值品种钢,明确“以光通信和新能源为主,进行布局延伸,聚焦主营业务”的市场布 局,并通过绩效考核提高了员工积极性。
2020年,由于5G发展加快、多晶硅行业景气度 持续回升,公司实现营收23.97亿元,同比增长7.3%,实现归母净利润0.6亿元,触底反 弹扭亏为盈。
新能源行业需求井喷,公司2021年业绩高速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20.88亿元,同比增加17.22%,实现归母净利润0.81亿元,同比增长40.15%。
除了公司 传统核心业务民用电加热器业绩稳定以外,新能源赛道的布局也逐渐开始取得成果多 晶硅价格持续上涨,硅料企业纷纷上马扩产项目,公司多晶硅还原炉和多晶硅冷氢化用 电加热器在手订单超16亿。
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增长,公司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器营收 也大幅增长。截止2021年三季度,公司合同负债高达7.23亿元,同比增长300%。
公司费用率基本稳定,盈利能力逐渐恢复。盈利能力方面,2019年,受主要产品价 格下降的影响,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大幅下滑。
2020年,动力锂电池材料与光通信材料 业务的毛利率明显改善,公司整体毛利率企稳回升,此外,因不再计提商誉减值,公司 整体净利率由负转正。
费用率方面,除因会计准则变动影响下降的销售费用率大幅下滑, 其余费用率基本保持平稳。2021前三季度,毛利率和净利率继续恢复,期间费用率保持 稳定,公司净利润增幅显著。
研发费用持续增长。2018-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逐年增长,其中,2021年前三季 度,公司研发费用为0.84亿元,同比增长33.22%,研发费用率达4.04%。
公司通过持续 增加研发费用,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截至2021年6月,公司及其子公司已拥有173项 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150项,外观设计2项。
目前,公司是新能源汽车 行业PTC部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也是国内唯一掌握铲片式PTC电加热器相关专利技术 和少数具备预镀镍工艺的企业。
多业务协同发展,新能源业务前景广阔
公司以电加热技术为核心,致力于多个领域的热管理系统集成研发,广泛拓展电加 热技术及热管理系统的应用领域。
目前,公司已形成多晶硅装备制造、民用电加热器 包含家用电器与新能源车用电加热器、电池钢壳材料以及光通信材料四大业务板 块。
多晶硅装备制造:光伏硅料扩产浪潮已至,行业 格局较好
双碳政策与平价上网共振,长期来看光伏装机亟待扩大。2020年9月份,我国做出 了“双碳”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另一方面,回顾过去十余年,我国光伏上网电价也从 1.09元/kWh下降到了0.35元/kWh,十年间下跌超67.8%。目前国内各地区基准电价大部 分在0.36元和0.40元每度之间,光伏装机经济型已经逐渐凸显。
过去,由于装机成本较 高,每年的新增装机上限受当年补贴预算规模、行政规划等因素限制,呈现出波段性和 周期性的特点,比如630、1231等抢装的情况出现。
而现在平价时代之后需求弹性大增, 光伏行业也从政策补贴指标导向转向更加市场化导向,由边际供需两方面共同决定市场 价格。
综合以上两个因素,长期来看未来随着光伏行业进一步降本,下游的潜在需求将 更加旺盛。根据CPIA预测,2022-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从180GW增长至270GW, CAGR达15.83%。
硅料价格持续攀升,扩产浪潮已至。2021年在装机预期乐观的刺激下,硅片产能持 续扩张,硅料需求上涨,但硅料作为重资产环节,产能建设和爬坡周期长,使得供需错 配,硅料价格持续上涨。
截至2022年2月9日,单晶复投料成交价自2021年初以来累计上 涨了181%,最高上涨了200%以上。高位的硅料价格刺激硅料企业纷纷上马扩产项目。
据 我们测算,2021-2023年国内硅料名义产能预计分别为61.7万吨、117.5万吨、177.5万吨据公司调研信息显示,2021-2022年全国预计还有50万吨多晶硅新增项目会逐步落 地。
在硅料扩产背景下,硅料生产所用的工业装备需求迎来爆发。冷氢化用电加热器和还原炉分别为多晶硅生产中的主要设备和核心设备。
冷氢化用 电加热器方面,在多晶硅的生产过程中,还原炉内还会发生一些副反应,产生大量的四 氯化硅、二氯化二氢硅等副产物。
其中,四氯化硅是一种具有强腐蚀性的有毒有害物质, 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每生产1吨多晶硅就会产生15-20吨四氯化硅,因此,多晶硅 生产企业必须对四氯化硅进行处理。
目前使用最多的处理方式是采用冷氢化工艺将四氯 化硅转化为生产多晶硅的基本原料三氯氢硅,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
四氯化硅冷氢化工 艺设备一般主要由物料配比输送系统、电加热系统、反应器系统、除尘系统和冷凝系统 五部分组成,而电加热系统是其中的核心设备。
还原炉方面,在改良西门子法中,多晶 硅的生长过程是在还原炉内完成,也就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用高纯度的氢气对高纯度 三氯氢硅进行化学气相沉积,还原得到产品多晶硅棒,因此,其是多晶硅生产中最重要 的设备之一。
公司深耕还原炉与电加热器装备制造。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专业从事高性能电加热 器及其控制系统的自主研发、生产与销售。
冷氢化用电加热器方面,早在2011年以前, 公司就通过自主研发以及和江苏中能、洛阳中硅等企业的紧密合作,成功研制出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的冷氢化用电加热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目前,公司是国内实现冷氢化用电 加热器规模化生产和批量应用的少数供货商之一,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公司 生产的辐射式冷氢化用电加热器已经应用于流化床法多晶硅生产线。
考虑到流化床法生 产多晶硅中很多设备都是进口,价格高且维护保养的成本较大,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 其未来国产替代的空间非常广阔。
还原炉方面,公司自2016年起开始研发45对棒多晶硅 还原炉,通过研究分析还原炉的辐射、导热和对流的传热过程,优化传统还原炉结构自主创新出一种高效节能、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的还原装置。
当前公司市场份额在40% 左右,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新订单业务基本与双良节能持平,预计新增硅料设备业务 市占率仍然有提升空间,有望达到40%以上。
多晶硅装备制造业务有望延续爆发式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2021年受益于光伏 行业的硅料扩产潮,业务订单量快速增长,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在16亿元以上。
根据每万 吨硅料产能对应公司可以生产的设备大约在6000-8000万元,今年预计新增硅料产能在 50万吨以上,对应市场空间在30-40亿左右,因此看好公司今年和明年的业绩高增长延 续。
从盈利能力来看,公司2021年上半年多晶硅装备毛利率为21%,较同行略低,主要 系子公司东方瑞吉在2018年才建成使用的厂房导致固定摊销费用较高,且以往产能利用 率不高,今年随着扩产订单的大量涌入,毛利率未来有望有显著抬升。
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器:渗透率提升带来行业需 求高景气
下游需求高景气,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器有望充分受益。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远期 目标牵引下,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2021年,受益于财政 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红利,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05万辆,同比增长157.48%,新能 源汽车行业呈现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势头。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 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20%左右。根据我们测算, 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速度将比预期来的更快。
到2024年渗透率有望接近30%,预计未来3 年的CAGR达到34%左右,销量达到800多万辆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器将充分受益于下游 快速发展带来的需求高景气,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深耕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器,技术储备和产品经验丰富。新能源汽车PTC电加热器具有性能要求高、规格多等特点,生产技术难度较高、设备投资大。
公司联合科研院所 进行攻关,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是国内最早介入并且一直坚持研发新 能源汽车PTC电加热器的企业之一,已经取得比亚迪、江淮、长城、长安等知名汽车生 产企业的认可。
此外,公司的“高效节能电动汽车PTC电加热器”曾被江苏省科学技术 厅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公司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器分为风暖和水暖。
其中风暖一般都是通过汽车空调厂向汽车厂家供货,而水暖电加热器一般都是直供给新 能源汽车企业。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采用的传热介质不同。
水暖空调采用水为介质,在 封闭的管网环境中运行,属于间接传热,加热方式较为温和,车内没有异味,体感更为 舒适。
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器底部向上趋势确认。2015-2016年,受惠于政策红利,公司 新能源汽车PTC电加热器出现爆发式增长。
2019-2020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府补贴大 幅退坡,公司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器营收和毛利率有所下降。
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行 业逐渐步入市场化阶段,对国家补贴政策依赖程度减弱,同时产业政策更加明朗,新能 源汽车产销两旺,公司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器在手订单充足,确认了向上趋势。
长期来 看,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器市场空间广阔,预计又将出现爆发式增长。目前市场正处于 爆发前期,主要竞争对手市占率均在10%-20%左右,能否迅速扩张、抢占先机是关键。
募投项目弥补产能不足,爬坡之后有望快速放量。公司新能源汽车PTC电加热器的 性能和价格水平已取得客户的认可,但由于公司年产能只有25万套。
叠加新能源汽车 PTC电加热器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过高的人力成本给公司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生产 经营压力,2020年的市场份额只在14%左右。
为打破产能限制,2020年公司募集资金用 于“年产350万套新能源电动汽车PTC电加热器项目”。第一条年产100万套水暖新能源 汽车PTC电加热器生产线计划于2022年年中建成投产。
第二条年产75万套风暖新能源汽 车PTC电加热器生产线预计将于2022年年底建成投产。项目投产后,公司产能进一步释 放,将为承接大型厂商的大额订单提供保障,产品质量受到机械自动化的影响也会有明 显提高。
2021年初,公司分别与五菱汽车、一汽商用等客户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预计 公司市场份额将出现明显增长。目前募投项目正在抓紧推进,一期工程两条生产线主要 设备已经相继开始订货。
热泵完全取代PTC电加热器难度较大,PTC下游需求延续旺盛。市场对于更加节能的 热泵空调有可能取代PTC电加热器有一定担忧,但是考虑到目前热泵空调成本仍然较高。
单纯采用热泵空调系统,一台车的成本增量约6000元,成本较高,对于中低端车型来说, 降成本是关键,性价比最高才是首选。
且热泵系统在相对低温的条件下仍然需要PTC电 加热器实现电池系统的辅助加热。因此未来市场热泵系统不会对PTC电加热器形成完全 的替代,预计会长时间并存。
家用电器行业:抢先布局铲片式PTC,降本提效提 高市占率
空调用电加热器正在步入存量阶段。2020年,空调销量为1.41亿台,同比下降 6.08%,继2019年之后再度下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每百户空调保有量分别为149.6台、 73.8台。
前者已经趋于饱和,后者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总量较小。此外,在需求下降、 库存高企、渠道下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空调行业竞争加剧,厂商压低了对上游产品 的采购价格。
综合来看,下游空调行业增长空间较小且竞争激烈,叠加客户较强的议价 能力,我们认为空调用电加热器正在步入存量阶段,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即安 全、低耗能、环保等方向,预计未来保持小幅度增长。
铲片式PTC电加热器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目前家用空调和部分商用空调使用的PTC电 加热器分为胶粘式PTC电加热器和铲片式PTC电加热器,后者优势明显:
导热效率更 高。胶粘式PTC电加热器采用硅橡胶粘接散热片与铝管,铲片式PTC电加热器则是直接对 铝管进行铲削加工,散热片和铝管是一个整体,减少了硅橡胶对导热的隔断,导热效率 更高。
成本更低。假设长度、功率相同,铲片式PTC电加热器比胶粘式PTC电加热器 节约10%左右的加热元件,同时铲片式PTC电加热器减少了部分生产加工环节,节约了一 定的人力与能耗。
防脱落性更好。铲片式PTC电加热器一体化成型的设计既避免了硅 胶粘接带来的硅胶老化、产生异味和功率衰减的问题,又解决了散热片从铝管上脱落的 问题。
目前,铲片式PTC电加热器已经逐步取得下游客户认可,并且开始取代传统的胶 粘式PTC电加热器。抢先布局铲片式PTC,先发优势明显。
2017年,铲片式PTC电加热器市场尚在开拓中, 公司与深圳山源共同出资成立东方山源,抢先布局铲片式PTC。
2019年,行业对铲片式 PTC电加热器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公司通过向深圳山源增资进一步控制了铲片式PTC电加 热器的技术和市场。
2020-2021年,铲片式PTC电加热器成为发展趋势,为实现对东方山 源的全面控制,公司买断了深圳山源的铲片式PTC专利技术以及其持有的东方山源51%股 权,让深圳山源永久退出了PTC电加热器相关业务市场。
目前仅公司和广东恒美形成了 铲片式PTC电加热器的批量销售,并且公司在技术储备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广东恒美共 拥有3项与空调PTC电加热器相关专利。
均为对传统PTC电加热器进行的简单升级改造, 与铲片式PTC电加热器无关,而公司拥有31项铲片式PTC相关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项 实用新型专利28项。
募投项目放大优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目前,公司在空调用电加热行业的主要 竞争对手有重庆世纪精信、广东恒美以及新业电子。
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公司在毛利 率、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毛利率方面,由于不断对现有技术进行更新迭代以 及提前布局铲片式PTC,公司成本优势明显。
生产效率方面,东方山源目前采用的生产 设备功率为5Kw,其中每班次可生产700支PTC电加热器,处于行业领先。2020年公司募 集资金用于“年产6000万支铲片式PTC电加热器项目”。
项目投产后,公司的竞争优势 和产品优势将被进一步放大,预计公司空调用电加热器的市场份额将不断提升。根据 测算,2024年,公司的PTC电加热器市场份额将达到35%以上。
动力电池钢壳材料:预镀镍进口替代未来可期
公司动力锂电池精密钢壳材料主要用于动力锂电池等各类电池的钢壳制造,拥有国 内先进的预镀镍钢壳材料生产工艺。
电池外壳主要用于盛放电解液和极板组,起到保护 电芯和内部电路的作用,其早期多用硬橡胶制成,如今随着生产工艺的发展。
合成树脂 (主要是丙烯腈和苯乙烯共聚物、聚丙烯等塑料材料)壳体、动力锂电池电池壳等相继 出现,具有质量轻、成本低、成型加工容易、环境污染小、外形美观等优点。
目前锂电 池常用的外壳材料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钢材、铝材和铝塑膜,其中钢材外壳由于成本低、 工艺成熟,被广泛地用于动力锂电池行业。
锂电池钢壳的原材料主要是钢带,其生产流 程包括清洗、连轧、退火、分剪、镀镍和冲制等流程,其中镀镍环节分为预镀镍和后镀 镍两种工艺。
目前国内锂电池钢壳材料生产厂商大多使用的是后镀镍工艺,而国外同行 业企业如新日本制铁公司使用的大多是预镀镍工艺。
预镀镍工艺相较于后镀镍工艺,具备以下明显的优势:稳定性更优。其产成品 镀层更加均匀,且经处理后钢层与镍层之间会相互渗透形成镍铁合金层,大大提升镀镍 钢带的整体性能,冲制成锂电池钢壳后能够有效提供锂电池的一致性、安全性。
兼 容性更好。即后续焊接连接片的时候预镀镍也优于后镀镍。目前国内锂电池厂商中,高 端锂电池均采用预镀镍技术,替代速度很快,而预镀镍钢壳材料仍然主要依赖于进口。
而新日铁的产能仅能满足约30%的市场需求,市场上其余厂家均没有扩产机会。动力锂 电池钢壳材料业务属于成长阶段,受碳中和、碳达峰等国家政策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 动力锂电池行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
公司目前拥有国内先进的预镀镍技术,是国内极少数采用预镀镍技术自主生产制造 预镀镍电池钢壳材料的企业,而且拥有从压延、分切、镀镍、覆膜等上下游一体的完整 的工艺流程,优势明显。
尽管预镀镍电池钢壳材料经过客户试用,与日本进口材料在个 别指标上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镍层均匀性及镍层附着力等方面,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不超过10%,且公司的预镀镍在行业里已经有以下几点优势:
公司拥有成熟的预镀镍线, 相比国内同行,具有明显的技术和规模优势;从产品技术指标来看,公司的预镀镍 产品部分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同行业水平;
从产品价格来看,由于采用国产的电 池钢带基材,公司的产品销售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的售价明显要低,具有价格竞争优势。 公司拥有4条预镀镍生产线批文,在双碳市场背景下已有一定壁垒。
公司预镀镍电池 钢壳材料目前已确定了品质提升的工艺路线,相关设备也开始购置,已经于2021年11月 启动了第二条高速高精度预镀镍生产线的建设计划。
同时,第三条预镀镍生产线也在规 划之中,预计2022年下半年开始建设。因此,2022年有很大的可能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综合来看,动力锂电池材料业务有望成为公司一段时间后新的业绩增长点。
光通信材料:走出低谷市场回暖,盈利能力逐步改善
公司生产的光通信用钢(铝)复合材料主要用于电缆、光缆的复合钢(铝)塑带, 是下游光纤光缆行业的重要配套产品。
光通信材料业务处于成熟期,市场需求与通信技 术更新换代、国家政策导向等具有很大关系,市场竞争充分。2018年及2019年,受意外 事件影响,5G商业化应用进度低于预期,市场需求增长迟缓。
国内三大通信运营商光纤 类产品市场招标价格突然大幅下降,平均降幅均超过30%,远超市场预期,严重影响了 钢铝塑复合材料的销量,行业深度洗牌导致大量同类小企业退出市场。
由于公司具有规模领先、技术领先的优势,在价格下跌、市场洗牌过程中,公司的 市场占有率反而不断提升。随着市场调整和行业洗牌接近完成,江苏九天作为光通信钢 塑复合材料市场的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另外,根据2021年10月相关中移 动光纤光缆集采招标结果来看,采购价格同比大幅上涨,采购数量同比增长超20%,市 场需求恢复超过预期。
目前来看,光通信材料业务已经基本走出低谷,盈利能力有望逐 步改善,进入恢复期。2021年上半年,产品销售价格有所回升,市场占有率继续上升,。
全资子公司江苏九天的业绩明显好转,上半年实现1,400多万元净利润,营业收入达到 3.88亿元,毛利率比上年同期增长1.33%,预计全年有望保持较好的增长。
未来随着通信网络建设,特别是未来5G网络的建设对光纤光缆需求进一步的拉动, 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带来的动力锂电池的需求增长,公司所属行业也将受益于下游 行业的崛起,实现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提升。
盈利预测
民用电加热器: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相关产品的产能规模逐渐扩大、营业收入 的逐步提高,在民用电加热器业务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未来的营收比重也会相应提高。
综合来看,我们预计新能源车用电加热器业务2021-2023年营收为1.8/3.0/3.7亿元,民 用电加热器业务合计2021-2023年营收为15.7/17.2/18.7亿元。
多晶硅装备制造:作为生产多晶硅核心设备的制造企业,公司将持续受益硅料行业 的扩产潮,近两年订单量将持续扩大。
我们预计2021-2023年新增硅料名义产能为 19/56/60万吨,经过测算得公司业务营收为4.1/10.8/13.5亿元。
动力锂电池材料:2021年以来,公司购置研发设备,并于2021年11月启动了第二条 高速高精度预镀镍生产线的建设计划。
该条生产线预计2022年底前投产。我们看好预镀 镍电池钢壳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里的应用,预计公司业务营收为1.3/2.5/3.3亿元。
光通信材料:光通信材料进入恢复期之后,业绩稳定增长,预计公司业务营收为 6.8/7.4/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