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千禧一代高负债最终走向个人破产
香港废青的暴乱真的让人很气愤。年轻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香港的废青们如此无知,不尊重历史,这是教育的失败。谈到香港废青事件,社
香港废青的暴乱真的让人很气愤。年轻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香港的废青们如此无知,不尊重历史,这是教育的失败。谈到香港废青事件,社会舆论里必然少不了谈及美国。不谈政治,我们来讲讲美国年轻人的负债情况,给中国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参考。
根据美国的CNBC报道:美国25-35岁的年轻人平均负债为4万2千美元,
其中大部分的债务并不是来自助学贷款,
而是来自信用卡债。
给大家科普一下:美国大部分的年轻人上学都是依靠政府担保的学生助学贷款,利率约4.5%-6.8%。上学期间不需要还款,一旦毕业,就需要每个月按时还贷。很多美国年轻人毕业后的5年都在还助学贷款。
美国千禧一代信用卡债
根据Northwestern Mutual (美国一家个人理财公司) 2018年对2000多名成年人的问卷调查显示:信用卡债务占美国Millennials (千禧一代,22-37岁) 个人总债务的25%,而学生助学贷约占16%。调查显示,美国千禧一代每个月平均花费478美元去购买“不必要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外出吃饭喝酒,娱乐,奢侈品消费,度假等。60%的千禧一代承认他们过着paycheck by paycheck(月光族)的生活。
千禧一代由于个人高负债的财务状况,不得不推迟他们的人生大事:
- 34%的人由于信用卡债和助学贷款而推迟了买房
- 31%的人由于要还债而延迟提交社保养老储蓄金
- 14%的人由于个人债务而延迟结婚
- 16%的人由于个人债务而延迟生育
这些千禧一代对他们偿还债务的能力也不乐观:约25%的人认为他们永远不会债务自由,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打算还清债务。
上学和工作所接触到的美国朋友们,大部分人都认为债务是他们基本生活的保障。他们从小就见到他们的父母拥有债务,上大学的时候也顺理成章地申请了人生第一笔贷款。由于已经背负了高额的助学贷款,所以再多几张信用卡债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事。
很多千禧一代背负高额信用卡债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融入周围朋友的生活圈子。周末高级酒店的早午餐,夏季海边的音乐节,假期和朋友一起欧洲度假等,都是千禧一代因为社交压力而超额支出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
- 48%的年轻人因为害怕错过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而使用信用卡提前消费
- 36%的人害怕成为局外人而使用信用卡参加朋友之间的高消费聚会
- 41%的人担心如果他们拒绝朋友的消费邀请,他们将不再被邀请参加下一次的集体出行
社交网络里一张张聚会的照片和旅行的视频,让千禧一代觉得拥有丰富的社交圈子和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是很一件酷的事情。他们迫切的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点赞,及羡慕。他们需要通过社交和社交网络来证明自己的生活很有趣。为了得到社交回报,他们心甘情愿付出利息。这也是千禧一代高信用卡债的主要原因。80%的千禧一代债务人都没有告诉朋友他们的债务情况。
拥有如此不负责任的债务的态度,必然也就导致了很多美国千禧一代走上个人破产的道路。个人破产公司 Hoyes,Michalos&Associates Inc. 的一项报告显示:千禧一代提交的个人破产案件从2017年的35%增加到2018年的38%。
中国的年轻人呢?
2018年从华盛顿搬回北京后,我发现北京的年轻人也有类似的现象。网贷APP络绎不绝的出现,知乎上关于90后负债的文章成千上万。我就开始思考:咱们国家的年轻人会慢慢变成像美国的年轻人一样嘛?对于负债超额消费持乐观的态度?也会认为负债是一种常态?
为了了解国内的年轻人,我去了商城和咖啡厅做问卷调查。很多年轻人告诉我:他们不仅仅是月光族,还是月贷族——收入用于消费后,就依靠网贷或信用卡来维持基本生活,然后下个月继续还钱借钱,不知不觉间债务就滚到了十几万。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财务状况是不健康的,可是又停不下来,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拆东墙补西墙。本来计划下个月要少消费一些来还掉债务,可是又赶上了商家节日促销,还有各大平台网红博主的种草攻略,忍不住就把还债的钱又用于消费了,消费后又很后悔自己的行为。
拥有健康的财务主要还是依靠个人行为的约束。Behavioral finance(行为金融学)是可以帮助消费者找到不明智消费选择的根本原因,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下次可以讨论。希望大家以美国千禧一代的负债情况为参考,早日有勇气去面对自己不健康的财务状况,然后找到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毕竟我国目前还没有个人破产法。
如果想了解更多债务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请关注AiSunflower
最后送上走出债务困境的6个锦囊妙计小视频,希望对你有帮助。
走出债务困境的6个锦囊妙计https://www.zhihu.com/video/1145391201976000512也许你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正如攀登高山需要时间和决心,你也需要时间和决心才能走出负债的困境
网络信贷产品的“葵花宝典”
金钱羞耻的解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