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方“集中供热”的收费体制 (一) 关于“南方集中供热”,我们可以从北方“集中供热”中得到什么借鉴或启发?
引子:关于南方“集中供热”的讨论中, 南北方的对比不可避免,就像我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所用的题图一样,南方的朋友们对北方“集中供热”
引子:
关于南方“集中供热”的讨论中, 南北方的对比不可避免,就像我在这一系列文章中所用的题图一样,南方的朋友们对北方“集中供热”有着很多不同印象,例如:“北方集中供热是福利,不要钱”, “热得屋里穿短袖”,“北方屋子里舒服得不得了”…,这些印象或者看法里,是不是真实的呢?或者说除了这些表面的印象,能否从更深层次去看看北方供热,是否能给南方“集中供热”的讨论带来启发性的视角呢? 所以我在“南方供热”这个系列文章中,再开了一个关于北方“集中供热”介绍的子系列,给南方的朋友们介绍一些北方“集中供热”的更全面的信息。 正文开始之前,先声明下,我并非想写一篇很严肃的论文,只是想给南方的朋友们随便聊聊北方“集中供热”,看看能否引发大家的一点思考。北方的朋友,感兴趣的也可以看看。
首先,最重要的是关于北方“集中供热”的收费问题了。 很多南方的朋友对北方“集中供热”的第一印象是“福利”或者“不要钱”。 其实收费问题,不仅仅是供热用户每个采暖季该交多少钱、怎么交钱的事情,整个收费体制,实际上是整个“集中供热”的核心问题,不仅会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同时不同的收费制度,也会深刻地影响系统的技术走向和发展。同时“集中供热”的收费制度,作为一个关键参照,也会直接对独立分户采暖系统,无论是燃气壁挂炉系统,还是热泵供暖系统,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多花一点篇幅来讨论北方“集中供热”的收费制度。
首先要说的是北方“集中供热”不要钱或者是“福利”,这个事情,已经是过去式了,老黄历了。北方的朋友其实早就开始为“供热”或者“采暖”付费了。 我们这里稍微回顾一下北方“集中供热”收费体制的历史,这个变化的历程,实际上对于南方“集中供热”的发展非常有借鉴意义。梳理一下,虽然北方“集中供热”在各地的发展和情况稍有不同,但是关于收费体制,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免费供热、福利供热时期
在这个阶段,大的社会背景是我们的整体社会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是“单位人”,都有工作单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所以“供热”或者说“采暖”就是单位为职工提供的一种福利。单位给你分了房子,房子是公房,单位也自然会承担你的采暖费用。 随着整个社会变革的变革,慢慢地这种免费或者说福利供热也遇到了 很多挑战,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一方面,这种福利,成为了很多单位,乃至政府财政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 另外一方面:从操作层面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举个例子,当房地产开发开始兴起的时候,你的单位可能会购买一栋或者几套房子作为福利分房,分给单位的员工,而整个小区或者楼栋的供热并非由单位直接管理,那么收供热费的时候,就很麻烦,有时候需要员工两头联络,由员工单位开支票给物业公司或者热力公司,再开发票回公司。甚至有时候对于双职工家庭,有的单位还出现了在今天看来非常可笑和政治不正确的政策:单位只承担男职工的采暖费用,女职工的采暖费要找她老公单位去出。还有些单位效益不好,出不起职工供热费的,每年都是闹得鸡飞狗跳。随着这种福利供热体制与社会发展越来越格格不入,矛盾逐渐加剧,那么供热收费体制就来到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暗补变明补
为了适应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供热收费体制进行了所谓“暗补改明补”的改革。大致的意思就是:单位以前直接给热力公司付费或者自己承担供热系统的运行成本,是一种暗的福利补贴形式,现在改成单位按照一定标准,把供热费用发钱的方式直接给职工,变成明面上的补贴,职工自己去缴纳供热费用。 这样的改变,表面上只是补贴的方式上的不同,由暗补转向明补,但是实际上至少包含了以下的隐含意义,甚至更多:
1. 单位只管发钱,职工自己去交供热费用,实际上对于单位而言,简化了管理和收费,也适应了整个社会房地产和住宅产业发展的趋势。
2. 单位实际上只按某个固定标准,通常是按行政级别,支付供暖补贴给职工,很多情况下是低于职工实际支付的采暖费的,这也在实际上减轻了单位,乃至政府财政的负担。我依稀记得我那个时候的供热补贴是每年1500元,实际上不够支付我当时房子的采暖费的。
3. 这种供热补贴,实际上往往只存在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和集体企业,对于后来逐渐出现的私营、外资企业,实际上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对于很多私营企业的员工而言,实际上是完全自己承担供暖费用的。我记忆中,自打我2007年跳槽去外企后,就没有供热补贴这回事了。2000年到2007年在私营企业工作的时候,还有个别良心老板给供热补贴。
实际上,暗补改明补之后,北方集中供热的基本收费制度就成形了:百姓个人付费,采暖按面积平米计费。也就是从明补改暗补之后,按照采暖面积收费,这件对中国北方供热,乃至大家讨论中的南方“供热”影响极为深远的制度和收费标准诞生了。请大家mark这个词组“按面积收费”,它对供热的影响,花再多的笔墨去讨论,也不为过。 直到今天,按面积收费也是北方集中供热收费体制的主流,而供热补贴仍然残存在一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如果大家在网上搜索暗补改明补这个主题词,你会发现很多信息,时间跨度长达十年以上,甚至至今也有地方还在进行这个事情。
但随着社会经济、房地产、建筑节能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按面积付费这一收费方式,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从技术角度出发,这种固定收费不利于建筑节能:由于没有实际能耗付费,用多用少都是固定你费用,所以对于居民是没有积极性进行节能的。 还记的我们在讨论壁挂炉采暖系统为什么要做自动温控的讨论中提到的,节能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就是“行为节能”,而行为节能是需要激励和刺激的。如果南方的朋友对供热没经验,可以用其他方面举个例子:大家如果岁数够大或者自己的父母住过单位筒子楼的,几乎都有这样的经验。 原来筒子楼都是没有电表和水表的,也不收水费和电费。 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想着节约用水或者用电,我还记得那时候西瓜放在水龙头下一冲就是一天,房间里电器也是随时开着的。 后来单位实在受不了了,装了电表和水表,住户自己付费,几乎立刻每个人都开始注意节约用水和用电了。
甚至,随着建筑围护结构保温的发展,房子的保温越来愈好,但是由于收费体制的落后,在很多情况下,房屋保温的改善并没有带来采暖能耗的下降,从一些实测数据看到一些保温好的建筑,甚至比保温不好的建筑更加耗能。 原因很简单,反正按平米收费,当当建筑保温改善后,房间温度上升甚至过热,居民并不会因此启动“行为节能”的行为方式,热了,开窗就好,空气还流通,温度也降下来了,但是整体的建筑能耗却通过开启的窗户剧烈流失。 所以在北京冬季,如果你留意,今天仍然能看到这个奇特的现象:外面天寒地冻,但是很多住宅楼的窗户是开着的。 我甚至在网络上搜到了西安的一条发生在18年的新闻:
西安一热力公司发函禁止供暖季开窗户透气 否则限流_花园小区同时,在我们整个社会经济层面,也有更多更重大的事情在发生,抛开技术层面,从更为重要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层面,这些变化或变革进一步突显了现有的按面积收费这种制度的缺点。 因此,北方供热系统很快迎来了一个本可以对这一切作出巨大改变的大事件,具体是什么,和还有按面积收费这种收费制度还有那些问题,我们留到下篇聊。 今天这篇已经有点超长了,其实从前面的信息里,敏感的读者可以已经看出一些端倪了,我们在后面的系列文章里也会逐步地提炼和分析。。
好了,这就是今日份的闲聊,我是鸟叔,爱鹦鹉的鸟叔,一个整天瞎琢磨,闲来爱分享的暖通空调行业老兵
鸟叔随笔 2021